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教育特权实质何在 邓聿文  
 

河北沧州东光县实验小学因违规将今年招生对象限定为“县城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干部职工子女”,被群众称为“特权学校”,其校长现已被停职检查,河北省教育厅还对该小学予以全省通报批评。(7月4日《新京报》)

近年来,义务教育中的“特权”现象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像河北东光实验小学这样,把特权公然作为一种政策来实施,却还是很少见的。这说明在我们的一些学校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头脑里根本没有一点教育公平的意识,竟然连找一块“遮羞布”都觉得毫无必要。

东光实验小学是怎么变成一所“特权学校”的呢?据该校现已停职的霍校长说,是根据县文教局红头文件制定招生简章的。对此,该县文教局副局长刘国栋说,“县城里很多家长都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实验小学,该小学现在一个年级有五六个班,每个班有六七十个人,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并造成安全隐患。”所以,“为严格控制班容量,文教局研究决定让实验小学出台新的招生政策。”

由此来看,似乎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才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这的确是一个可以说得过去的理由,连教育部长都承认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是造成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严重和高收费的主要原因。但问题是,控制班容量,也可以限制党政机关干部的子女,为什么只限制其他人的孩子呢?对此,刘国栋说,只考虑部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要求,而忽略普通百姓的呼声,“是我们工作中严重的失误”。

“好一个严重失误”!在我看来,先有人的不平等才有教育的不平等,东光县文教局有关领导浓厚的特权意识才是导致实验小学成为“特权学校”的关键。或许东光县文教局的领导以为,人分三六九等,学校也要分三六九等,干部子女应该进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而普通百姓的子女,就让他们到一般的学校就读吧。

事实上,持有上述想法的领导大有人在。曾力主教育投资均衡化的徐州市委书记徐鸣就批评了那种把学校之间出现巨大差距的原因归结于政府投入的经费不足的观点,他一语道破事情的真相:有的县区领导觉得,反正经费也不足,不如办好一两个学校,做成个形象工程,一来可以供上级参观,二来一些头头脑脑的子女也能上个好学校。

正是在教育行政部门这种特权思想的支配下,我们看到,今天公立学校几乎成为社会等级培养的主要场所。其突出表现,就是由不同的人享受不同的财政。我们有各部委直管的学校,有各省、市教育部门直属的学校,也有区、县、乡(镇)甚至村管的学校,可以说,各级各类学校壁垒分明,等级森严。而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士,则享受着此种现象带来的种种利益,从而不愿去改变它。

现代教育强调公平,而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所谓机会均等,就是那些在自然、经济、社会或文化等方面处于低下状况的人都有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特别是改变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阶层的教育状况。但现实却是,公立学校离大部分百姓、离教育的公平性越来越远。公共教育中所应具备的平等、无差异的国民待遇,以及公共价值取向、公共管理等特征,也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体现,我们的教育制度还是一种传统教育制度,它只有利于享有特权的社会阶层。究其原因,除了特权思想作怪外,主要是资源配置方式出了问题。目前,教育资源条块分割的配置方式只能达到局部均衡,它培养的是村民、镇民或县民,与国民教育或者公民教育是两回事。

在国外,公立学校因为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立的,必须一视同仁。也就是说,地方投资的每一所学校,无论是在农村或者城市、贫区或富区,所有学校的占地面积、基础设施必须是一样的。要打破教育的特权现象,消除愈演愈烈的择校风,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首要的是端正政府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职能,回归义务教育、公共教育制度的宗旨和基本价值,像国外一样,实现无差别化的均衡教育;同时加强对教育体系尤其是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社会监督,用好公共财政的每一分钱,使之为公众服务,而不是在一个个小圈子里循环,最大限度地使教育资源的配置透明化。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