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黄土高原上的凤凰涅槃  
 

——在经济转型中振兴的甘肃省白银市

白银市概况

白银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正如其名一样,白银充满着神奇和魅力。据志书记载,白银矿藏的开采,始于汉代,明朝洪武年间,官方曾在现市政府驻地设立办矿机构“白银厂”,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缘此而得名。

从“一五”计划开始,国家对白银地区有色金属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拉开了白银开发建设的序幕,白银人民在荒漠戈壁上开拓出一片片绿洲,建起一座座工厂,一座工业新城迅速崛起。1956年,白银成立县级市,1958年升格为地级市,1963年因故撤消。1985年白银市恢复成立,辖会宁、靖远、景泰三县和白银、平川两区。全市总面积2.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多万。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126亿元,财政总收入14.5亿元。

白银市区位优越,地处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省会城市交汇地带,交通便利,包兰铁路纵贯南北,白宝铁路横穿东西,白兰、刘白高速公路和三条国道、两条省道纵横交错,距省会兰州69公里,距中川机场46.7公里,同时,黄河航运开发正在紧张实施之中。

白银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白银市形成和发展壮大的重要依托,有色金属矿种有铜、铅、锌、金、银等,共生稀有金属30多种,煤炭储量16亿吨,石灰石储量10亿多吨,石膏储量2亿多吨。铜铝铅锌、贵金属、稀土金属多品种、多层次发展。目前,已形成有色金属生产能力40多万吨,总产量占全省的35%以上,曾创造铜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享有“铜城”盛誉,累计生产铜铝铅锌四种有色金属430万吨,上缴利税60亿元。全市原煤生产能力1000多万吨,TDI生产能力5万吨,TNT生产能力6万吨,已建成和在建水电、火电装机容量近400万千瓦。

白银是中国西部正在崛起的高科技新城。中国科学院和地方政府合作的第一个产业园落户白银,并于2002年7月正式奠基,截至目前,起步期已经完成,二期开发全面展开,建设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已开工建设项目26项,建成投产13项,有碳酸锂等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示范工程项目入驻园区,其中,碳酸锂生产线填补了我国盐湖卤水提锂技术空白。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产业园成为西部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白银是黄河上游重要的高扬程灌溉农业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过境两县两区,沿河地带是白银农业乃至全市经济的精华地带,沿黄经济走廊建设初具规模。依托黄河水资源,相继建成了景电一、二期及靖会、兴电、刘川等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12处,全市发展水地13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1/3的水地承担了70%以上的农业产出。中华自然奇观—黄河石林,耦合了山水相依、动静结合的磅礴气势,被纳入“国家地质公园”。

白银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宁,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9位元帅、8位大将、46位上将、127位中将和1000余位少将都留下了生活和战斗的足迹。会宁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中国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列,也是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银市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邓小平、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白银,江泽民同志题词“艰苦奋斗,振兴白银”, 朱镕基同志题词“三十六年游故地,白银一爆出新天”。白银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白银人,勤劳淳朴,热情好客,兼容而不排外,开放而不固守。白银是投资经商、创业发展的好地方。

第七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白银)论坛举行

群贤汇聚铜城,共谋转型大计。以“矿城转型,西部开发,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白银)论坛,于7月16日—18日在甘肃省白银市举行。

经过两天半的紧张工作,第七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白银)论坛完成了主题演讲、市长论坛、院士专家论坛、矿业城市代表座谈、参观考察等日程,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一些新的突破,引起了各界各方的高度关注。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朱训提出的建设和谐矿业城市的观点,一些专家关于矿种转型的观点,关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探矿的观点,具有较大的开创性,对我国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推动甘肃以及白银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此次论坛还通过了《市长倡议书》,倡议在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宏观背景下,积极迎接挑战,抢抓历史机遇,以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视野、唯实的理念、坚定的步伐,依靠资源而不单纯依赖资源,依靠科技而不断追求自主创新,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培育发展接续产业,一手抓矿业发展,一手抓非矿经济,继续为国家发展和振兴提供持续的动力之源。

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西部开发办公室、中国地质调查局等6个国家部委和有关单位的代表,10多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50多名专家学者,18个省、自治区30个矿业城市的代表,甘肃省有关厅局负责人,共260多人参加了论坛。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28家新闻单位、60多位记者参加了论坛宣传报道。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