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未来列强》——明日世界的赢家与输家 梅兆荣  
 

2003年12月,德国前总理、汉堡《时代》周报发行人赫尔穆特・施密特访华时向笔者透露,他准备写一本预测未来二三十年世界局势的书。2004年9月笔者访问德国时,这位85岁高龄的欧洲资深政治家果然推出了其新著《未来列强》。当笔者在柏林拜访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时,这位前基民盟政要对该书作了高度评价,并称他正准备为该书举行首发式作书评。发行量很大的德国《图片报》抢先连载了该书部分内容,称该书是施密特的“遗嘱”,是对世界各国领导人的“提醒”,是为挽救我们的地球应做些什么的“高瞻远瞩”。今年3月,总部设在慕尼黑的《焦点》周刊专访了施密特,就该书中有关中国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甚至挑衅性地问施密特从什么时候开始“迷恋于中国的大肆宣传”(详见2005年3月23日《参考消息》16版),施密特给予了有力的回答。

得悉《未来列强》一书已问世,我即向施密特建议把它译成中文,以飨中国读者。他欣然同意。2004年11月出席汉堡“中欧峰会”期间,施密特确认由我组织该书的中文翻译并委托我选择一家中国出版社出版。应我要求,他于今年3月底传来了专为中文版撰写的前言。施密特先生以此表示对我的信任,不仅是因为上个世纪80年代我曾参与翻译《施密特传》和他的回忆录《伟人与大国》,更主要的是我们从1975年他作为联邦总理第一次访华相识开始,迄今已有30年交往的历史,彼此间相互尊重并了解,并且建立了友情。

施密特于1974年至1982年任联邦总理,此前在勃兰特政府中先后担任国防部长和财政部长,发表过好几部关于国际战略问题的重要著作。他阅历丰富、知识渊博,被认为是通晓经济、外交和军事的全才。作为社会民主党人,施密特较少意识形态色彩,而以实干家著称,其政治观点不受党内左翼青睐,1982年下台就是因为失去党内多数支持所致,但他在德国公众中和国际上却享有很高的声望。作为国际时事政论家,他紧跟形势,善于思考,文章气势宏伟,言简意赅,一针见血,直言不讳,颇受欢迎。

本书篇幅中文仅十万字左右,但内容丰富,涵盖了当今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几乎所有关键问题。作者开头虽论述了影响今后世界发展的四大因素,即人口爆炸和移民潮、气候变化和经济技术全球化的后果、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以及武器扩散造成的危害,但指出决定性的问题还是美国,因为它在今后20年内仍将保持为惟一超级大国。施密特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推行扩张主义、帝国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根源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分析了美国的强项和弱点,并指出小布什政府面临战略抉择,包括对联合国、欧盟、俄罗斯、伊斯兰世界和中国的政策,而全世界都将不得不予以适应或应对。

施密特对其他的大国和力量也作了评估,认为中国是“明日世界的赢家”,印度亦将成为经济大国。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改革开放成就作了充分肯定,指出中国的现行政治体制符合国情,对中国和邻国都是有益的。当然中国也面临挑战,需要缩小地区和贫富差距并解决年轻人的价值观问题。日本对二战历史问题的态度与德国形成鲜明对照,施密特对日本政治阶层不认罪、不道歉的错误态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出这是日本在世界上朋友甚寡的原因之一。施密特以较大篇幅论述了伊斯兰教的力量和影响力、它同西方发生冲突的历史和现实根源,强调西方应承认伊斯兰教是与基督教平等的世界宗教,对它应持尊重和宽容态度,而不应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冲突看作是不可避免的并加以接受。对俄罗斯的改革在西方误导下走过的弯路以及普京当前的处境和面临的任务,作者作了实事求是的描述,认为俄罗斯是一个“悬念中的世界强国”。施密特对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处在世界边缘上无奈寄予深切同情。最后,施密特以批判的眼光对欧洲联合的历史、欧盟一体化的成就、1992年后停滞不前的状态以及今后可以设想的发展前景作了详细的论述和估计,特别强调欧洲在美国面前应保持尊严,不应退化为驯服的惟命是从者。

总的来看,本书对我们认识当前世界的力量对比、各种力量的发展趋势及其相互关系的走向,颇有参考价值。诚然,施密特作为一个西方政治家,其视角、观点以及用语与我们不同,这是不足为奇的。但综观全书,其观察问题的战略高度、分析问题的深度、抨击美国霸权主义的强度,都是难能可贵的。

施密特的文章措词严谨,表述精确,加上有些德语词汇含义多元,翻译起来有一定难度。譬如本书的书名如何翻译就是一个难题。《参考资料》曾译为《未来的强国》,《参考消息》上用的是《未来的力量》,两种译法都有道理,但似乎都有所欠缺。从全书内容看,作者既指未来的“强国”,如美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又指未来有影响的“力量”或“势力”,如伊斯兰世界和欧盟。而德语里的“Machte”一词兼有“强国”和“力量”或“势力”的意思。把本书书名译成“未来列强”,中国的读者乍一听会立即产生联想,把“列强”与“西方列强”或“帝国主义列强”等同起来。但经再三斟酌,鉴于“列强”两字本无贬意,为了把“强国”和“力量”整合起来,同时也考虑到书名的特点,我们最后还是选择了“未来列强”这个译法。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