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管理伦理学: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访中央党校哲学部戴木才教授

戴木才,1965年生。江西吉安人。哲学博士。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广东省委党校道德研究中心等兼职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伦理学分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伦理学、政治伦理与政治文明、管理伦理与企业文化研究。出版“管理伦理与企业文化”研究方面的著作有:《管理的伦理法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教程》(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管理与伦理结合的内在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管理的伦理价值》(《光明日报》2004年3月12日)、《“管理伦理”研究述评》(《当代财经》2001年第4期)等;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持或参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障碍和对策”、“红色旅游”、“宝钢进入世界500强的管理创新”和“深圳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调研项目。

记者:您好,您在《中国社会科学》和《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先后发表了一些关于管理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兴趣,您能介绍一下管理伦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吗?

戴:管理伦理学是管理学和伦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现代管理学家认为,由于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管理早已超越了企业的范围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现代管理不应停留在传统的组织技术方面,而应着重研究反映现代人性的人文价值,建构组织系统的价值模式和考察现代人的行为价值逻辑。管理同哲学、价值、政治、文化、语言、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应力图“寻求使管理获得一种价值行动的意义”,从而寻找管理学与伦理学之间的结合点。管理伦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的伦理特性及其运行机制的科学。《公司战略与追求伦理》一书指出:“追求卓越就是追求伦理”。管理学家在评价《追求卓越》一书时更是进一步指出:“优秀企业的秘诀在于懂得人的价值观和伦理,懂得如何把它们融合到公司战略中。”“这场卓越革命的基本伦理是对人的尊重。这是企业关心顾客、关心质量背后的根本原因,也是理解优秀企业难以置信的责任感和业绩的关键。”

记者:人们常常把伦理学理解为一门价值哲学,而管理学则是一门现代社会科学,那么,二者有结合在一起的基础吗?

戴:管理学与伦理学的结合,不像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种“1+1=2”的机械凑合,更不是把伦理学理论看作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绝对性的原则应用于管理领域的结果。管理学与伦理学之所以能够结合,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活动本身具有伦理性质。一方面,企业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就需要考察它如何体现人的价值和给人带来了何种价值。一部人类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人类的管理史,即人类从“最初动物式的本能劳动”到“专属人的劳动”,不断摆脱马克思所说的“单纯的偶然性和任意性”,不断实现自身价值,从必然走向自由的历史。因此,是否体现人的价值追求,是管理得以存在的价值根据。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作为一种对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精神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的有效配置方式,表面上看来是一种纯粹经济性质的活动,其实有着明显的伦理性质,如管理活动所体现的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就是如何对待人。如何对待人本质上是一个伦理问题而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再如管理中的契约关系,任何一种契约都内在地包含着某种道德原则,如公正原则、守信原则、责任原则,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这些道德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确立起来的,它标志着人们对交往活动及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律的自觉遵守,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体现。因此,管理学与伦理学的结合,是管理活动本身的内在要求,而不是人们主观的强加。

记者:管理伦理学兴起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目前西方国家的研究状况如何?

戴:管理伦理思想也许从人类的管理活动产生之日起就萌芽了,但真正使全社会关注管理与伦理之间的联系,并将管理的道德问题放在“管理伦理”的名称下加以专门研究,则主要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美国,80年代起在欧洲,管理伦理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其直接的起因是20世纪80年代集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经济丑闻,如飞机采办中的行贿受贿、化学工厂中有毒气体的大爆炸、对河流和海洋的大批污染、食物污染、汽车走私、非法武器出口、内部贸易、证券公司和大额投资者的非法活动等。一谈到“丑闻”、“腐败”,许多人便开始注意到“伦理教育”方案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发生伦理观念上的变革,才能把这些问题真正解决。

管理伦理学最初围绕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广泛研究,诸如“利润先于伦理”还是“伦理先于利润”,企业是否具有道德地位等等。随后扩展到对企业与有关的环境、社会,包括经济制度和政府经济政策方面的伦理问题的研究。一般而言,目前西方国家管理伦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微观层面,主要探讨企业中单个人之间,即雇主和雇员、管理者或被管理者、同事、投资者、供应商和消费者这些单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二是中观层面,主要研究各种管理组织之间,即各种经济性组织如公司、厂家、贸易联盟、消费者组织、行业学会、工会等组织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三是宏观层面,主要研究社会或制度层次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条件的形态如经济秩序、经济政策、金融政策、社会政策、国际商务活动以及国际商务关系等方面的伦理问题和伦理责任。

记者:我看过一份资料,在我国企业管理者中,尚有不少人对管理伦理学这门学科感到陌生,因此,实践和发挥它的作用还存在很多问题,那么改变这种现状是不是极其迫切的?

戴:是这样的。时至今日,西方许多优秀企业已普遍意识到管理伦理的重要作用、地位和意义。现代管理学家几乎把伦理提到了关系企业或组织生存与发展的至高地位:“企业通过竞争焕发活力,依靠伦理而得以生存”,这种管理观越来越成为企业界的共识。有人甚至指出,如果说泰罗的科学管理、梅约的行为科学是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两个里程碑,那么,管理伦理学就是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管理伦理造就了一批西方优秀企业。面对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管理伦理以其所具有的时代性、世界性意义和视野,日渐显示其巨大魅力,我国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学习管理伦理学,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运用管理伦理学。最近,我参与“深圳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调研,深感强化管理伦理的作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对于完善企业管理之道,充分发挥“管理也是生产力”的功能,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能否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谈一谈管理伦理学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

戴: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人民在奔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经过艰苦探索而寻求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选择和经济模式,由这种模式所决定,管理也必须与之相适应。但是,由于管理学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我国目前又还没有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还存在着不少道德失范、经济秩序混乱现象。因此,加强管理伦理学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意义。

其一,管理伦理有利于提高人们识别善恶的能力,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管理活动中的善与恶,增强抵制腐败现象的自觉性。腐败的发生与管理的缺位或失序紧密相关,管理失序表现为见利忘义、惟利是图、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靠党和政府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强监督、完善管理外,还必须凭借道德的力量,依靠管理人员加强管理伦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才有可能。

其二,管理伦理对于培养我国合格的现代管理者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管理者之所以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巨大的人格魅力。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对282家美国大型企业的782名高层管理者做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管理者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正直、勤奋、与人相处的能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W ・J・鲍莫尔经过研究认为,企业管理者应当具有合作精神、勇于负责、敢于创新、尊重他人、品德超人等道德素质。而管理者要具备所需要的道德素质,成为合格的管理者,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习管理伦理学、管理道德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其三,管理伦理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学习世界先进管理,顺应全球企业发展的潮流具有重要作用。注重企业管理的伦理特性,是当今全球企业管理发展的潮流。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进入WTO的条件下,我国企业必须在遵循世界惯例的基础上才能谋求可持续发展。如必须正确认识企业的地位、作用,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到通过合乎法律和伦理的方式,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增进社会福利的产品和服务;从以所有者为中心到注重利益相关者;从手段人到目的人;从遵守法律到法律和道德并重;从注重目标、战略、结构、制度到强调企业价值观;从他律到自律;提倡公平、正当的竞争,尊重竞争对手,遵守公正交易和竞争秩序;树立与顾客的共存意识,保护和增进消费者权益;实行按个人努力和业绩进行公平分配,保障企业成员的利益;从玩弄技巧到注重管理道德修养;树立环境意识,推行与环境协调的经营;尊重地区传统文化,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等等。

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管理伦理学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的实践性,它不仅要求人们从理论上掌握管理伦理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要求人们通过运用管理伦理的规律,能动地、创造性地去开展管理实践。管理伦理学反映的是人类管理活动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人际关系实现最佳协凋的基本规律,倡导的是伦理化的管理方式,这为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记者 晓海)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