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艺术,对于提高党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拟就党校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趣味性,是一个艺术范畴。趣味性为思想性服务,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思想性决定趣味性,引领教学不入低俗。

长期以来,党校有些教师讲起课来板着面孔,小心翼翼,生怕“政治上”不过硬,失去了“战斗性”。其实,硬灌的结果只能是理虽对,却解不了渴;话虽多,但动不了心。殊不知,党校教育培训的对象,大都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阅历深,知识面广,善于分析和思考问题,对形象化知识更容易接受。讲究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正是调动学员内在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党校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到底有哪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依我之见,主要有以下六点:

谐趣。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著的《领袖们》中,把诙谐作为领袖的重要品质加以推崇。他说,在紧张的气氛中,仍能保持机智和幽默是政治艺术中的一个绝招。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提出“快乐教育法”,就是要尽量使受教育者在快乐中感受知识,而不是要使之成为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谐趣是符合教育学中“乐学”原则的。好的相声可以使人在健康的笑声中受到教益,这一点值得借鉴。

形趣。形象化的教具,给人以画面;形象化的语言,给人以美感。好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又要有完美的形象思维。党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只利用黑板板书等极少数信息传输媒体。这样显得单调而平淡,不易迅速而有效地激起学员探求问题的兴趣。因此,要以推进教学方式改革为契机,充分利用电视、录音、录像、网络、统计表、示意图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多种信息传输媒体,融讲、写、听、视为一体,增强现代教学的感染力。

喻趣。巧比善喻,有助于唤起学员感觉,帮助理解和记忆。“问君能有几多愁”,对这个“愁”字一般人很难理解,而古人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打比方,简单几个字,由虚变实,富有质感,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实在,意味无穷。同样,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也是可以用比喻来讲解的。毛泽东同志是个巧比善喻的大师,他把八股文比成“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就是一例。

曲趣。对综合素质较高的党校学员来说,教师把话说得太直太露,一览无遗,听者并不一定信服。如注意从侧面实施“迂回战术”,其效果则会很好。有时学员抱怨听得不“解渴”,恐怕与教学方法上的“直来直去”不无关系。当然,这里说的“曲”,并不是故意“绕弯儿”,让人摸不着头脑,也不是该“旗帜鲜明”的时候还去“犹抱琵琶半遮面”,回避矛盾,而是要根据授课内容和学员实际,合理地搞好穿插结合。

问趣。课堂上的设问、提问、反问、解问,只要得法,是可以启发学员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的。但在党校课堂教学上,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了“问趣”,这有顾及学员的“面子”问题,更有自身“底气不足”的因素。实际上,不管什么样学校,教学对象是谁,少了必要的“问趣”,就会“孤掌难鸣”。当然,单调的一问一答,教员成了考官,台下一片紧张气氛,也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讲究“问”的时机和方式,形成以问带学、以学促教的良性互动效果。

例趣。党校学员不仅希望听到正确的“立论”,而且还想知道“论据”是否充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应佐以例证,旁征博引。举例一定要精,尤其要运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帮助学员提高理论素养和运用理论观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善于佐以例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可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调动学员听课的积极性,又能给学员传授更多的知识,何乐而不为?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任课教师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一是要精心设计讲题。找准此课在整个课程系列中的位置,精心构思,合理布局,对哪里以清楚明白教育人、哪里以深刻思想启发人、哪里以生动事例感染人等等,自己都要心里有数。二是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除对党的基本理论融会贯通外,还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学、音乐、绘画、表演以及自然科学知识等,当一个“杂家”,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三是要熟悉培训对象。不仅在授课前要做充分的调查了解,授课中也要注意“察颜观色”,及时校正讲课方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

研究党校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目的在于把党校教育搞得更扎实有效,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既要坚持科学的分析与论述,体现党校的特点和优势,也要讲究授课方法和艺术,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既要满足学员的心理需求,把课讲得生动有趣,也要防止被动迎合,走向另一个极端。妥善处理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就不愁没有上佳的教学效果。(作者陈森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委党校)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