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以科学发展观治水 周英  
 

一、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破解水利面对四大问题的核心理念

水利是直接改造自然服务人类的活动,要以新的发展思路解决水利面对的问题、实现水利更快更好地发展,首先要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高度,确立水利发展的核心理念。

中国是水利大国,水利古国。几千年的治水史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历史。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决定着治水理论的先进程度和水利实践水平的高低。是“征服自然”还是“人与自然和谐”,是追求眼前利益还是立足可持续发展,是片面强调生活、生产各自用水还是统筹考虑协调兼顾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决定中国水利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在“征服自然”理念指导下,许多地方任意改造自然,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日益严重。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又必然遭到大自然的猛烈报复。98年大水、黄河断流、北方沙尘暴等问题,都与人类侵害自然、过度索取有关。

水利工作者在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中总结出:破解中国现实中存在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等“四大水问题”,必须重塑人水关系,调整自身行为,减少对大自然的干扰和侵害,实现人水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治水论断:“治水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要转变对水的认识,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量水而行。同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要调整水利工作重点,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配置”等等。其中核心的理念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的理念为破解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水问题”找到了答案。在防洪减灾方面,要给洪水以出路,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在应对水资源短缺方面,要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水资源保护方面,要发展绿色经济,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尤其要严格管好饮用水水源。

二、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要求,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从保障基本生存需要到追求享受与便利再到追求全面自由发展,满足人的需求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也是水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水利工作提出要满足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粮食供给、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等五个层次的需求。五个层次需求体现需求发展的阶段性,而每个层次需求自身的内涵和外延又是不断深化的;在每个发展阶段,既要以某个层次的需求为重点,又要兼顾不同层次需求在本阶段的重点。水利部门在保障重点需求、兼顾一般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满足五个层次需要的明确规划目标: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争取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使全国七大流域及大中城市的防洪达到设防标准;争取通过节水满足新增粮食产量所需灌溉水量,保证粮食安全;通过南水北调等调水工程建设,满足大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采取措施切实保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用水,防治水污染。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解决不同领域水利发展中的问题,实现协调发展。统筹流域水利发展。长江流域要稳定河势河床、保障防洪安全、合理配置资源、维系良好生态;黄河流域要确保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努力维系黄河健康生命;淮河流域要完善淮河防洪减灾体系、基本扭转流域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海河流域要保障水资源供给和防洪安全,恢复水生态环境;珠江流域要保障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安全、维系流域良好的生态系统、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松辽流域要支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太湖流域要巩固提高流域防洪能力、改善流域水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现代化。

统筹区域水利发展。东部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中部地区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防洪能力和水资源配置能力;西部地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做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东北地区要围绕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把城市水利发展作为重点,确保城市防洪、供水和水环境安全。

统筹城乡水利发展。要重点解决饮用水水质不达标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问题,确保饮水安全;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整治农村水环境,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改善生态脆弱河流、主要湿地和地下水超采区的生态状况;完善中小城市和乡镇水利基础设施。

三是坚持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实现永续利用。统筹考虑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关系,改变过去片面强调开发、利用、治理,把一条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低作为衡量工作好坏重要指标的做法,坚持把水资源的节约、配置、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开展水资源配置、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保护等工作。强调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流域机构要担负起河流生态代言人的重任,从生态保护和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角度来确立工作方针、原则和规划。重视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带来的生态问题,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各个阶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探索水利工程有利于生态的调度和使用模式。

四是坚持科技进步,实现内涵式发展。重视科技进步在水利发展中的作用,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管理体制和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市与农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供水与排水分割管理、“多龙管水”、“政出多门”的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水利行业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深化水利改革,加强制度建设,遵循经济规律,牢固树立工程是手段、制度是根本的理念,不断创新和完善水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水利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一是把握水利改革的方向。水是商品,但获得洁净的饮用水又是人的基本权利;水资源配置关系到社会公平;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较强的外部性。水利作为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事业,水资源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决定了政府与市场关系中,政府处于主导的地位。根据政府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积极建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全过程的管理制度,逐步在宏观上形成有效的政府治理机制;推进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在微观上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开发利用机制。

二是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状况和水资源以流域为单元、具有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特性,决定了只有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利行业积极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探索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运行模式;积极探索城乡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推进区域涉水事务统一管理。

三是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除利用行政手段外,必须注重采用经济的手段,用市场机制的办法解决各种水问题。水权与水市场理论的提出正是当代水利人基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进行的新探索。明晰水权是前提,只有明晰水权才能使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水利部门在水资源国家所有前提下,逐步推进水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积极建立宏观总量控制和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水价是经济杠杆,通过水价可以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调整生产和消费行为,调节水资源的供求关系。水利行业积极探索符合价值规律和水资源特点的水价形成机制,提出完整水价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部分组成。水市场的建立既为水权交易提供了必要条件,也形成了发现和实现水资源经济价值的机制,水市场不是完全意义的市场,而是由政府宏观调控的准市场。水利行业积极推进水权转让试点,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和发展水市场。

近几年来,水利部门在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黑河分水、塔里木河向下游河道输水,张掖市、绵阳市、大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引江济太、扎龙湿地补水、南四湖补水、引岳济淀、引察济向等生态应急补水,淮河防洪救灾中实施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浙江省余姚和慈溪、东阳市和义乌市水权转让、漳河流域通过有偿调水解决上下游争水问题、宁夏内蒙工业与农业水权转让,等等。一个个成功治水实践,像一个个活的教材,既在实践中检验了认识的真理性,又丰富完善了治水思路;传播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传播着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新思想。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