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有序性、无序性和主体能动性 陈一壮  
 

大略地说,有序性是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规则性、重复性和相互的因果关联性,而无序性则表现为不稳定性、不规则性、随机性和彼此间的相互独立性。人类理性的功能主要在于抓取对象世界中的有序性以形成关于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而无序性则是它难以对付的。经典科学的世界观认为有序性(体现为必然规律)构成世界的本质,而无序性(体现为偶然事件)纯属表面现象,从而使有序性和无序性相互对立起来。

现代科学的发展揭示了无序性也是世界构成的一个本质要素,如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了宇宙中物质和能量的自发的无序化倾向。人们曾长期对这个定律怀有一种恐惧心理,因为无序化意味着衰退、死亡。迨至20世纪末叶人们才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有序性和无序性紧密相关、相互促进。比利时籍物理学家普利高津的理论指出存在着两种有序现象。一种是静态有序现象如晶体、雪花、铁磁铁等,它们在热平衡条件下形成,不要与环境交换能量加以维持,虽在空间上展现一定的规则性但不会进化,而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逐步退化。另一种是动态有序现象如生物体、人类社会等,它们在远离热平衡态的条件下形成,通过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维持自身并使内部出现减熵趋势,因而能够向前进化发展(耗散结构)。只有静态有序现象是排斥无序性的,而动态有序现象则须包含着无序性运转。动态有序的事物之所以能够成长、进化而不僵化在一个结构里,就是因为内在的无序性因素对既有结构的破坏作用帮助了系统不断对自身进行重组。新生的复杂性科学已指出像生命这种自组织系统只能在有序性和无序性并存的复杂环境中才能产生。法国生物学家亨利・阿特朗(Henri Atlan)在1979年出版了一本书题为《在晶体与烟雾之间——论生物组织》,其中主标题寓意深远:晶体代表严格有序的状态,而烟雾代表极端无序的状态;阿特朗说这两个状态都是死亡的形式,而生命是这两个极端的折衷的产物。美国圣塔菲研究所提出复杂适应系统在“混沌的边缘”运作最好,“混沌的边缘”就意味着有序性和无序性彼此适中结合的条件。

在常识中人们还因为认为有序带来效率而无序造成混乱,所以偏好有序而厌恶无序。其实从哲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有序性和无序性对于自组织活动都具有辩证的双义的作用。有序性使人们易于实行追求既定目标的工作,它也给予人们可遵循的规律性,但是过多的有序性会束缚能动主体的创造性的发挥;无序性除了会干扰主体工作计划的实行外,它也是给主体带来自由和机动性的因素,但是过多的无序性会使主体失去在行动中可凭依的条件。总之,有序性和无序性都既是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又是其限制条件,因此它们彼此适中的结合才会构成自组织系统最佳运作的环境。

过去人们不明白无序性与能动性的关系,导致对能动性作机械唯物论的解释,如说认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之后自觉地遵循它,这就是获得了自由。其实能动的主体(如生物)与被动的对象(如石头)的区别在于,后者消极地顺应外部世界对它的作用发生变化,而前者是同时根据实现自身目的的需要和外部作用的性质而作出反应的。由于现实世界的存在表现为有序性和无序性的交混,因而它不完全归结为规律(还有制造各种机遇的偶然事件),同时那些规律也表现为是不同层次上的(具有不同适用范围的)。对于基本层次上的不可回避和违背的规律,如四季循环的规律、新陈代谢的规律,主体遵循它们(使自己的目的适应它们);对于大量非基本层次上的依条件而发生作用的规律,主体有选择地利用它们(使它们为实现自己的目的服务),如利用土地的轮作与休耕来保持土壤肥力,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制造发电机。有序性和无序性的结合还使得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存在着多种发展可能性,也使得主体实现目的存在着多种途径。因此主体在实践中面临着选择:如何使对象发展的最有利于主体目的的可能性实现,如何使实践目的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实现。选择才表现了自由。因此我们看到主体能动性既以规律又以自由为基础。规律提供主体行动的手段,自由则使主体能够瞄准他的目的行动,并争取采用最佳可能方式实现目的。

在复杂适应系统这种大型的多主体的自组织系统(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中,管理的最佳方式必然是有序性与无序性彼此适中的结合。其中有序性用以保证整体的协调性,无序性用以使得各个组成单元能够在各个局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现最佳可能性,从而达到整体功能最优。提出“复杂性范式”的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在系统论的范围内提出过“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原则来补充“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以避免把整体性原则绝对化,其意为系统中应该容许存在一定的无序性以保证组成单元发挥其创造性的自由度。我们经验过的事实似可说明这个原理。过去我国模仿苏联实行中央集权式的计划经济,导致社会生产率低下。经济改革以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分权给地方、给生产单位;国家只是在宏观上利用若干经济杠杆掌控国民经济的总体方向,在微观上让生产单位到市场上去在价值规律的调节下根据社会需求自主地组织生产和经营。这导致二、三十年来我国生产力长足进展,甚至出现了“经济奇迹”。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