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加强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的研究 陶春  
 

——访中国科学院严陆光院士

记者:近年来,您一直倡导要大力加强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考虑呢?

严陆光:当前我国已拟定了至2020年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大家普遍感到突出的矛盾出现在保障石油供应的能源安全问题上。2004年我国进口石油达1.2亿吨,占总耗量的40%,而石油消费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在较严格控制下估计2020年消费总量不小于4.5亿吨,国内可生产1.8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达60%,预测2050年我国石油消耗可能达8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达80%。值得注意的还有,预测全球石油产量将在2040年前后达到峰值,以后产量将逐渐下降,到22世纪初达到枯竭。如果2020年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保证石油的供应,在2040~2050年以后则不得不依赖逐步扩大的石油的补充与替代能源的发展。

记者:要实现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的产业化,当前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严陆光:鉴于一种新型能源的研究、发展、示范应用到大规模产业化通常都需半个世纪以上的努力,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重视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的研究。

这一研究涉及资源、技术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有着多种途径和广泛的内涵。通常可将有关问题分成七类,即:(1)石油需求、资源与产能的预测;(2)发展以煤及天然气为基础的液体燃料;(3)发展以生物质能为基础的液体燃料;(4)发展电气化交通;(5)发展氢能交通;(6)发展适应新型能源的车辆;(7)各种补充与替代能源综合协调发展的战略。

发展以煤及天然气为基础的液体燃料已有较长的历史,形成了多种技术途径,如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天然气基合成油、甲醇、二甲醚等,大多已有着成熟的工艺示范工程和小规模的生产,在有明确要求和资源、经济合理配置条件下,能较快地扩大规模,形成产业。但究竟采用哪种途径去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存在着较多的分歧,有待于深入的研究论证与比较,特别是从经济方面和资源利用有效性方面进行比较。我国的煤与燃气资源虽远比石油资源丰富,但作为化石能源也存在着逐渐耗竭的危机,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煤与天然气基液体燃料的规模应与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统筹考虑。总起来说,应该积极支持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认真抓紧产业化途径与规模的研究论证,以形成我国正确的能源发展方针。

当前,发展比较成功的以生物质能为基础的液体燃料包括乙醇和生物柴油,它们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实际应用,证明是良好的代用燃料,全世界年产约2000万吨,我国约40万吨。这种燃料的不足是受原料的限制和价格较高,产量有限。大规模发展生物质燃料的困难在于通常使用粮食和油料作物做原料,从而产生占用耕地的矛盾,因而研究发展不占耕地的速生能源植物是关键。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在人类化石能源耗竭以后,人类能源只可能依靠核能与可再生能源,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都不能直接转化成液体燃料,只有生物质能可生成液体燃料,从而大力发展生物质燃料有着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耗油比例也在急剧上升,大力发展电气化交通是减少交通耗油的主要措施,包括发展城市公共轨道交通,提高铁路电气化率,积极发展电动车辆与磁浮交通。发展电气化交通不仅可有效减小交通对于石油供应的依赖性,还可有效解决燃油带来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是构建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措施。

氢能也是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且具有可以贮存与运输的优点,但作为能源应用还处于初始的研究发展阶段。近年来,美国与欧盟正在积极促进氢能的发展,鼓吹实施氢经济,这种观点目前在科技界尚有很大争议。燃料电池的研制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示范运行已使人们清楚看到作为替代能源用于汽车实现氢能交通的可能性。当然,作为氢能交通的发展,在氢的获得、贮存、运输、使用的安全可靠性,燃料电池与车辆的研发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些重大的争议问题要在进一步研发与产业化过程中依靠实践来解决。

与新型补充与替代能源的发展相适应,发展相关的车辆,包括各种代用燃料发动机车、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与氢能燃料电池动力车,也是整个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您认为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能源发展问题是什么?

严陆光:鉴于发展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的重要性和存在着多种途径的实际情况,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拟定我国综合协调发展战略来指导相关工作协调有序地前进,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发展战略的研究,使相关人士和部门能形成共识,努力结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充分重视我国石油补充与替代能源,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