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精确也有局限性 付立  
 

精确思维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掌握的一种能力。在精确思维中蕴含着一种强烈的信念,即,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清晰的,相信有精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相信在不懈的追求下,最终会对问题求得精确的解答。这个信念,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科学理性的核心,而“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成为推动科学进步的强有力的内在因素。

可以说从17世纪开始,精确思维已经在自然科学中确立了自己的重要地位。到了19世纪,它不但在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如天文、力学、物理、化学等取得了辉煌成果,让这些学科成为精密科学;而且还使那些与这些精密科学相联系的工程技术也定量化、精确化了。在随后的20世纪,精确思维越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广泛渗入社会领域,通过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引进适于定量处理的数字,引入数学方法,有效地排除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极大地提高了解决问题的严密性。

二战期间有了一次在经济领域显示精确思维威力的机会。1935年美国建立了第一套国民核算体系,这套体系概括了整个错综复杂的国家经济系统,可以计算流过经济的钱的总数,显示出系统中哪里有多余的容量可供调剂。这是一种精确思维的努力,利用这套体系所提供的关键数字,政府能够有效地调控经济,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正是这套系统使二战期间英美国家的经济效率远远高于纳粹经济,尽管纳粹分子无偿地占有着犹太人以及战俘的劳动,支配着国家的所有资源,经济上堪称是一部高效机器,但是凯恩斯的国民核算的经济手段却在生产率方面大大超过了它。国民核算系统成为反法西斯战争中秘密的、重要的武器,其威力甚至不亚于原子弹。这也正是精确思维的威力。

伴随着精确思维的巨大成功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非精确化的领域不是科学的领域,不能用数学描述的学科不是科学。时至今日这种认识已经根深蒂固,人们不但习惯于以一门科学的精确化程度来衡量这门科学的发展水平,而且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像着魔一般追逐着一串串的数字,让整个世界深陷于各种各样的指标、形形色色的百分比、专业的抑或业余的统计数字和图表之中。

然而,我们不能把精确思维的作用和意义神秘化、绝对化,过分地推崇精确思维,因为精确思维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首先,在处理复杂事物时,会出现精确性与有意义性之间的矛盾,即在精确性提高的同时,失去了精确的意义。这一方面是因为精确思维需要付出代价。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可以把小家庭的财务管得精细些达到完全精确的程度。收入很容易精确到分,可支出要精确到分,就比精确到元、十元费时费力多了,需要费心记下每一笔开支,不能出一点错。这部分劳动就是为精确思维付出的代价。同样道理,系统越复杂,要精确地描述它就越困难,为达到精确所付出的代价就越高。而且这种代价不光是费时费力的问题,而是更糟。因为很可能在想尽办法做到精确地描述系统的每一个细节之后你突然间发现,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已变得极为繁琐,以至于难以实际应用,此时精确便失去了意义。

另一方面是精确思维的结果多以大量的数据呈现,如果你获取了一大堆数据,却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你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只是将自己淹没在细节和数据的海洋之中,这样的精确显然也没有意义。

其次,精确必然是以简单化为前提的。每个试图进行精确思维的人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他的思维对象形式化、数字化,建立起相应的概念模型或数学模型。由于所得到的模型很难包容所有的因素,大量的你以为不重要的因素在建模过程中需要忽略,得到的将只是一个与现实原型近似的东西。这里蕴含着一个危险,即在把事物过分简化时,恰恰忽略了它的本质属性,这一点在社会领域尤为可能。

更何况有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是无法测量、无法计算的,因而也是无法精确的。我们能够测量金钱,却不能测量成功、快乐和幸福;我们可以参加考试得到一个个确定无疑的分数,却未必真能测量出我们的智力和能力;我们可以丈量自己居住房子的大小,比照汽车的价格,清点高级服装的件数,却未必了解我们真正的生活质量。极端的情形是布克斯顿,据说他是18世纪英国的一个计算天才,他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数据,就连观看戏剧也有着异乎常人的欣赏角度,第一次看完莎士比亚的《理查德三世》,他就能极为准确地说出剧中演员共计跳了5202个舞步,总共讲了12445句台词。但对于这些台词意思,对于整个剧情,他却一无所知。这样的精确又有什么意义?!

第三,精确思维无法处理模糊问题,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情况,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味追求精确是要碰壁的,计算机就是一例。我们知道,计算机是精确思维方法的得意之作,它能够对精确信息进行高速处理,从而帮助人们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难题。然而也正是计算机的绝对精确限制了它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当人们向计算机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它像真实的人脑一样能对复杂多变的环境自如应付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根本性的障碍——计算机无法处理模糊信息。因此,一些我们看来很简单的问题,比如说吃奶的孩子就能解决的“识别母亲”问题,却是今天最先进的计算机也解决不了的难题,因为它无法应变。它识别对象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对象和它所贮存的各种数据精确相符时,做出“是”的判断,否则就做出“非”的判断。所以,母亲如果瘦了、发型改了、服装换了、走路的姿势变了、甚至只是表情不一样了,却没有及时把新数据输入电脑,它就会认不出来。可以说,绝对精确的思维是机器的思维,而不是人的思维,这种僵硬死板的思维正是精确思维的一个困境。

所以,精确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应该得到充分发挥,可是绝不能因此而以为它的能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被精确思维以及它的产品——数字搅得失去理性。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