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让我们关注生活质量 陈国裕  
 

——访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曹新

曹新,湖南省涟源市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1986年以来,一直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个人学术著作有《社会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与百姓谈消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曾参加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和中共中央党校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中共中央党校课题“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多篇。

记者:《中国经济观察》2005年第1辑刊登了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追求生活质量需要提高文化教育消费力》。文中提出了提高生活质量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大家十分关注,您是出于什么考虑研究这个问题的?

曹新:这是因为在中国经济发展整体进入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人们对文化教育和精神消费的需求,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然,人们除了对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之外,还需要干净的河流,清新的空气,花园和草地,尤其是良好的教育。这些都说明,人类在经历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如今的信息社会以后,自然而然地就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文化精神、生态环境以及情感梦想的社会。这与当代世界发展中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是相吻合的。因此,提高生活质量问题,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人们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记者:当一个人连温饱尚无法满足的时候,他不会更多关注生活质量。生活质量问题,与社会物质文明程度密切相关。那么,国外前些年是否就已经面临这个问题了。

曹新:情况正是如此。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十分重视对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他1958年出版的《丰裕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但真正将生活质量问题纳入理论研究框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他在1971年出版的《政治和成长阶段》一书中,将追求生活质量作为其划分经济成长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有标志,生活质量问题的理论研究从此开始。1975年,莫里斯在《莫里斯全球生活估价模式》一书中,将生活质量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指数名称;同时,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一书中则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生活质量理论的观点。1990年,联合国开发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极力强调生活质量问题的重要性。近些年来,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也引起了较多发展中国家的注意。

记者:现在许多人经常提到生活质量,至于生活质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心中并不清楚。我想问,生活质量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曹新:为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到罗斯托的生活质量理论。在经济起飞以后,罗斯托主要从自然(居民生活环境的美化和净化)和社会(教育、卫生保健、交通、生活服务、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两个方面研究了生活质量问题。罗斯托认为,生活质量主要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其一,服务业的发展将越来越重要,成为主导部门。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旅游有关的服务部门加速发展,服务业提供的是“丰富居民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劳务。其二,汽车工业部门的发展和汽车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社会环境问题。因此,“追求生活质量”必须认真处理和解决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挤不堪和人口过密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谈不到“生活的质量”。从罗斯托的生活质量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质量包含的主要内容:在物质文明极大提高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教育消费和环境生态需求。

记者:经您这么一说,我明白了,生活质量主要还不是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步入了中等收入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在衣食住行方面应该说差别不大,但不能说,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没有区别吧?

曹新:当前社会上的确存在一些关于生活质量认识的误区。长期以来,人们都把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惟一标准或重要指标,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正是因为这种误解,有些人就认为,有钱就是生活质量高;生活质量高就是吃海鲜,穿名牌,开小车,住别墅等等。其实,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居民的消费步入了一个新的周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人们肚子不饿、身上不冷、房子不漏的生活水平得到满足之后,在追求吃讲营养、穿讲漂亮、住讲舒适的同时,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购买商品,不仅是为实用,还要买个气派,买个赏心悦目;人们不仅讲究吃穿用等实实在在的硬性消费,而且追求旅游、娱乐、健美、交往、情调以及提高自身素质等的软性消费;人们的消费不再是只追求传统的耐用、价廉和看得见、摸得着的近期效益,而且追求现代的舒适、快感、美感、炫耀等远期效益;人们的消费不只是从理性上追求质、量和价格的满意,而是更看重感性的样式、色泽、舒适、明快等。这说明,人们的消费不仅仅只是物质性消费。科技性消费、休闲性消费、保健性消费、文化性消费在人们的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形成了一种无法阻挡的消费新潮流。当然,人们追求生活质量,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分不开的。人们在没有钱的时候想赚钱,有了钱就想要社会地位,想要生活环境的舒适,想要受更高的教育,想到外国去旅游,想要精神上的享受。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记者: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多数的中国人刚刚迈出温饱阶段,因此,提高生活质量,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问题。那么,这方面我们应该做出哪些努力呢?

曹新:首先,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产业,注重精神消费。要迅速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要使人们不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自己第一、甚至唯一的需要,从而把自己降低为一般动物,就要使人们能够从事各方面的消费活动,就必须提高人的各方面的消费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学文化迅速发展之际,我们必须迅速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提高人们的各方面的消费能力。

其次,要充分发挥“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的作用。在未来社会,学习不仅应成为人的基本需要,而且也应是人的一种享受。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起来。在物质生活资料不断丰富的基础上,人不应成为物的“奴隶”,而是应该把更多的“闲暇”用来进行文化消费,边娱乐、边陶冶性情,边获得知识。

再次,人的消费过程应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合一。人的消费就不能只是以物为中心,而是应该以人自身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消费除对物的消费外,教育消费、文化消费、生态消费将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因此,未来社会的消费,应该是人的消费过程与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的完全合一。

最后,保护生态环境,满足生态需求。人类的各种需求或全面需求主要包括物质生活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人类必须有物质生活,也必须有精神生活,但也决不能缺少生态需求。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与人类的生态需求密不可分的。人类社会愈进步,人类对生态需求的质量要求也愈高。从人类的生态需求来看,人类现代文明社会的这种生态需求包括洁净的空气、水和无污染的食物;无污染、无噪音的生活空间;优良的人工或自然植被环境、数量充足、质量精良的环境资源和生态景观三种形态。

生态需求是现代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它是随着现代化生产力一起发展起来的,并不纯粹是自然需求,而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进步而变化的自然需求,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需求,是对现代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系统完善的优美环境的一种依赖和渴求。人类全面的生态环境需求是与可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种生态环境需求不可能成为、也不应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力。保护生态环境,无废物工业、污染物资源化、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社会生态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科学技术革命的强大动力,其目标是为了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互补。一句话,人类经济社会的进步是与其自然生态环境的全面需求不可断然分开的。

记者:经您介绍,我感到,生活质量这个课题确实很重要。请您谈谈目前的研究情况以及如何深入拓展这个课题的研究?

曹新:目前,全国不少学者在关注和深化这个课题的研究。近年来,我对贴近百姓生活的消费问题,例如消费观念转变、社会消费趋势、消费结构转换、信用消费、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和文化教育消费等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后我想对提高生活质量这一课题做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希望以此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学术界的广泛共鸣。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