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复杂性方法国际研讨会”综述 陈一壮  
 

作为在华“法国文化年”项目的“复杂性方法国际研讨会”日前在中南大学举行。

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黎第6大学荣誉教授亨利·阿特朗(Henri Atlan)讲解了他参与发现的“由噪声产生复杂性”的原理,指出一个系统得以自组织的机制之一是一定数量地利用偶然性、亦即随机的干扰或人们在信息论中所说的“噪声”。必要的条件是噪声的数量要处于一定的阈值之内,另外系统要具有充分的初始冗余性(自组织的“潜能”),以便在吸收噪声之后通过减少本身的冗余性来增加组织复杂性。系统本身包含某些噪声运转是有利的,否则它将僵化在一个特殊状态里而不能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动的环境。

巴黎综合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巴黎复杂系统研究所所长和欧洲复杂系统研究协会主席保罗·布尔吉纳(Paul Bourgine)提出一门关于复杂系统的横断科学正在形成。他说复杂系统是由大量相互作用的不同要素组成的大网络,现在存在着对它的两种跨学科研究方法:一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复杂系统对象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出发提出问题(这是“从对象出发”),二是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复杂系统对象提出与复杂系统共性有关的同一问题进行研究(这是“从问题出发”);特别是后一种方法与复杂系统科学有关,有关的问题包括重构、“涌现”、自组织、自主性等等。在复杂系统中既有由要素向上影响整体形成的宏观涌现,又有由整体向下影响要素形成的微观涌现。在复杂系统中要素又可能自成系统,形成在所有组织层次上的复杂适应系统。它们的动力机制是处于有序和无序之间,即总体行为模式既不是完全有序的又不是完全无序的。因此复杂系统的运作需要结合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两个方面。对复杂系统的理解通过它们的模型化来实现,建模应该一方面提供对可观察资料的重构,另一方面又尽可能简约。

中国学者在交流中首先涉及“复杂性”概念的问题。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金吾伦研究员讲到关于复杂性的含义现在在学术界还缺乏统一的认识,他提出了复杂性思维的四个基本特征:不连续性、不确定性、不可分离性和不可预测性,指出它们超越和包含了传统思维方式的连续性、确定性、可分性和可严格预见性。

清华大学吴彤教授对目前国内外流行的50多种复杂性概念进行了分类和比较,把它们大体上区分为计算型、多样结构型和隐喻型三大类。他建议以算法复杂性概念为本质基础,整合其他复杂性概念,以推动复杂性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深化。中南大学陈一壮教授基于对莫兰的“由噪声产生有序”和圣菲研究所的“混沌的边缘”的概念的分析,提出把复杂性定义为“有序性和无序性的统一”,并认为有序和无序的彼此适中的结合形成自组织系统运作的最佳的条件。这是因为有序性给予可遵循的规律,但是过分的有序性会束缚主体的创造性;无序性带来自由,而过分的无序性使主体失去行动中可凭移的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的颜泽贤和范冬萍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复杂性研究中关注的主题“突现”(或谓涌现),提出突现性表现为系统在存在和进化中所具有的某种宏观整体性、新颖性、不可预测性、不可还原性。突现问题实质上是系统中层次的跃迁,高层次的产生意味着出现了新的控制主体和控制关系。突现理论可分为系统层级突现论、系统进化突现论和复杂系统突现论三类,复杂系统突现论是一种弱突现论,即认为突现现象可以作某种还原解释,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推导性和可预测性。华中科技大学的万小龙教授也提出突现是复杂系统的本质属性,突现与还原不总是产生矛盾,可以对突现作出部分还原的解释。

与会学者还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复杂性方法的形态、构成,复杂性方法在不同领域内的具体应用,表现出大家对于复杂性的理解“同中有异”的情况。我们认为保持复杂性研究中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张力对于推动研究的发展和深入是有益处的。我们可以把复杂性看作一个具有狭义和广义不同层次内涵和伸缩性的概念。但是为了提高研究的合作效益,我们最好对于复杂性观念的核心内容达成某种共识,以便使不同层次的概念围绕它作同心圆而展开。复杂性观念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次研讨会上表现出一部分学者认为它是“有序性和无序性的不可分离”,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突现”或涌现。这两种观点有可能实现某种融合。但是下述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现在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用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突现问题,如果作为系统论的核心概念的不可还原的突现能够被还原论地解释了它是否还存在,那时是否整个系统论都将被消解在复杂性科学之中?总之在本次会议上,我国学者吸取了国际学者的研究成果,又在自己内部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交流,这对促进我国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