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也谈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 何立松  
 

近来国内一些学者倡议建立一门新的哲学分支—“工程哲学”,与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并立。笔者对此有不同意见,认为他们所提倡的跨学科的工程研究的确很有意义,应予大力发展,但上述意义上的“工程哲学”至少在目前尚不成立。

首先讲讲技术哲学的由来。

一般认为,德国的卡普(Kapp)在1877年发表的《技术哲学纲要》一书,标志着技术哲学的诞生。卡普提出,技术发明是想象的“物化”,工具、武器等是各种“器官的投影”。例如,电报是神经系统的扩展和投影,铁路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外在化和投影。他指出:(1)应对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哲学探讨;(2)哲学应更加充分地揭示技术实践的社会后果。他的观点实际上界定了技术哲学框架的两大主要部分:技术自身的形而上学研究和技术的价值论研究。

自卡普以降,技术哲学出现了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传统。第一种可称为“技术的哲学”或“工程技术哲学”,主要从技术和技术创造发明活动的自身特点出发,分析技术的本质和认识论、方法论特点,反映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思维特点。第二种传统可称为“关于技术的哲学”或“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主要从技术外部的社会、人文视角,用非技术的或超技术的观点来解释技术的意义,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家的思维特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技术哲学被国际哲学界公认为一门重要的哲学新分支,与科学哲学并立。两种分立的传统—“工程技术哲学”和“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也开始趋于融合。与此同时,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均产生重大影响和挑战,迫切要求理论上的回答和解释,凸现了技术哲学的重要性。

必须指出,尽管技术哲学日渐走向成熟,但仍然缺乏公认的研究规范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两种对立传统的隔阂尚未完全消除。

其次谈谈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动向。

技术哲学同多数哲学分支一样,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大方面的研究。工程技术传统主要研究前两方面,人文主义传统则侧重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研究。

例如,对于技术人工物,工程技术传统的哲学家主要探讨人工系统的结构特点和运行机制,它们与天然系统有哪些异同,人工系统的发明、制造、使用维护等活动又有哪些本质特点,根据何种技术合理性规范进行优化以提高其功能价值、经济价值和其他社会价值等等。而人文主义哲学家多从人工物在人与自然关系和人际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出发,分析其背后的技术理性,批判这种技术理性和根据这种技术理性进行的各种技术活动带来的“异化”和负面价值。

伴随20世纪科技革命出现了生态失衡、核大战威胁、人际关系冷漠等各种全球问题和社会问题,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家的价值批判一度成为技术哲学的主流。然而,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均奉行形式民主背后的专家治国。各种知识背景的专家数量大增,在社会各个层面、各种子系统或部门执掌实权。他们根据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拟定、选择各种各样的优化行动方案,对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家流于一般化的价值批判相当反感,使后者日益边缘化。因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技术哲学界出现了所谓的“经验论转向”,即人文主义倾向的技术哲学家越来越注重对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人工系统、人-物系统的内部结构、运行过程和价值形成机制的分析研究,然后以此为基础探讨各种不同类型技术系统的人文社会意义。

最后说说跨学科工程研究的哲学意义。

跨学科研究并没有相对严格的范围和层次的界定,最近一些学者大力倡导的跨学科工程研究,以前在自然辩证法“大口袋”和系统工程的定性研究中都涉及到,如果把它们提取出来,归总为新的跨学科研究,应该是有益的尝试。但未必对应每一种跨学科研究,都建立一个新的哲学分支。关键看这种跨学科研究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性质,是否具有共同的新视角、新特点。

由于知识背景的历史局限性,过去很长时间内,工程技术传统的哲学家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关注作为技术活动中介和结果的人工物,以及人工物的发明创造过程。另一方面,为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奠定基础的学者一般不是专门的技术哲学家,他们多从宏观的社会视角探讨技术的意义和技术系统的整体运行机制,芒福德、哈贝玛斯、埃吕尔、温纳等莫不如此。而海德格尔等则从更一般、更抽象的层次讨论技术理性的得失。他们并未特别关注人工物与人机系统、一般人机系统与大型工程系统、静态结构与动态过程等的差异特点。因此,对中观层次的大型工程(人-物)系统的动态过程,技术哲学界以往是缺乏认真研究的。但这不等于说这个层次不是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只是过去被忽略了。随着最近的技术哲学“经验论转向”,这个层次的研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

技术哲学从来没有局限于研究人工物之物的一面,其人工的创造发明和批量制造的方面,无论微观、中观还是宏观的层次,以及更形而上的技术理性层面,都是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把技术局限于发明(从而忽略“造”的问题),只是一部分工程技术传统的技术哲学家的看法,不能代表技术哲学界的主流。各种与“造”相关的“异化”问题,包括对工人技能要求的历史演变及其人文社会意义等问题,也一直是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关于工人技能要求的问题并非只适合在工程研究中讨论。

工程研究中提出的其他一些哲学问题,有些与巨型复杂系统的建构、运行相关,应该属于系统哲学和系统工程的哲学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实质是管理哲学和组织行为学的问题。

总之,在笔者看来,目前从工程研究中提炼、抽象出的哲学问题,尚不能说具有共同的新视角、新特点,而是分属不同的哲学分支,如技术哲学、系统哲学、管理哲学等,其中大多数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中观层次技术系统的问题。因此,尽管跨学科工程研究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而在哲学的形而上层次上并不构成相对独立的问题集合。在笔者看来,有关人工系统或人-物系统的哲学问题,都是技术哲学的内容。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