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文化传承与法定节日 吴锡平  
 

在北京召开的“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民俗学者们呼吁:应该以立法形式促进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将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假日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见2月16日《北京日报》)

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传承精神的一种重要形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在这些中国味十足的节日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它就像遗传基因一样,从先辈那里一代代地传下来,把那些流传千古的优良品质注入我们的血液和生命,构成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现在的这个节日版本,是经过时间选择的版本,因而也是最完备最富生命力的一个版本,关于传统的所有的密码都保存在其中。春节,全家人团圆和融,畅望来年,祈愿丰收幸福;清明节,祭拜祖先,追忆先人;端午,这个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设立的节日,能原汁原味地流传2000年而不走形,其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品位和底色;中秋节则把天上圆月和人间团圆建立起一种浪漫的联系,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流传四方……可以看出,无论是人间亲情的渲染还是对晚生后辈言行品德的熏陶教化,传统节日都有所涉及。民族文化中优秀品质的形成和流传,不能说没有传统节日起的作用。可以说,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一个富矿。

文化的传承有其内在的规律,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兴盛更迭。中国传统的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生息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必然。但是不是就放任其顺其自然,自生自灭呢?不能。文化有其内在的传承规律和作用,文化对一个民族素养的内化和养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民族的文化都是其存在的标志。在世界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如何安抚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灵魂,如何增进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情感认同,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其作用也不可替代。一方面,如何顺应社会流变,给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积极思考应对的课题;另一方面,承继并发扬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节日,认同节日,喜爱节日,将节日文化发扬光大也是势在必行。任何制度和事物都需要顺应时势,但与时俱进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承前启后,文化传统也不例外,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创新离不开传承。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传承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以立法形式将传统节日固定下来,使人们多一个亲近传统、多一个亲朋好友见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举措,容易被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接受。此外,以制度化的形式来确定过传统节日,增加了人们的休息日,会使人们多一份期待,多一些接受和感受的机会,久而久之,自然会增强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和归属,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其内化成一种习惯,最终连接起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需要一个坚强的文化支撑,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需要一段承前启后的文化记忆,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需要相应的精神图腾和文化标杆。因此,在传统节日有所式微的境况下,以立法的形式来强化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不啻是适时必要之举。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