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连战大陆“和平之旅”的重要意义 王建民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参访团于4月26日至5月3日访问大陆,这是国共两党五十六年来一次历史性的握手,将揭开国共两党互动与两岸关系发展的新一页。连战的大陆“和平之旅”,不仅是要为台湾前途寻找出路、为台湾经济找活路、为中国国民党寻求发展生存之路,而且要开创海峡两岸和平、和解、和谐、合作之路,开创两岸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为海峡两岸开创“和平之路”

连战是《台湾通史》作者连横的孙子,是国民党元老连震东的儿子,内心有一股强烈的中国情怀与台湾之爱。大陆是他的出生地,是他的祖国,台湾是他的故乡。访问大陆,实现“和平之旅”,是连战多年来最大的心愿。在他退出政坛的前夕,他要完成一个尚未完成的志向,实现大陆的“和平之旅”,这一天终于到来。

连战对发展两岸关系一直持有善意、“双赢”的观点。在1993年出任台湾“行政院长”后不久,连战在一次记者联谊会上就发表了“排斥‘零和’,走向‘双赢’”的专题演讲,倡导两岸关系应是携手共创“双赢”策略,避免你死我活的“零和”斗争,受到岛内各界的关注,也成为连战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主张。1994年初,连战又提出“以经贸为主轴”的两岸关系政策。

1995年,连战进一步提出“以大陆为腹地,建立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并将其作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跨世纪战略。然而,这时的李登辉逐渐偏离“一个中国”政策,不仅接受日本人司马辽太郎访问,提出“国民党是外来政权”等一系列“台独”主张,还赴美国访问宣扬“两个中国”,在施政上开始反对连战提出的“以大陆为腹地”的台湾经济发展战略,于1996年公开提出“要检讨以大陆为腹地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进而抛出旨在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戒急用忍”政策,等于否定了连战的两岸经贸政策的新思维与新政策,连战主张的两岸关系“双赢”理想未能实现。

在2000年台湾岛内大选中,因李登辉反对宋楚瑜与连战合作,并“暗助”陈水扁,导致连战败选,让中国国民党失去了在台湾的执政权,引起国民党党内群众对李登辉的强烈不满,迫使其辞去国民党主席(后又被国民党开除党籍),连战终于成为中国国民党的新一代领袖,开始重新倡导他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政策主张。

在2004年台湾岛内大选期间,连战提出了“两岸和平路线图”的构想,表示要在选后实现大陆“和平之旅”。然而,“3.19枪击案”的发生,不仅打乱了连战的“和平之旅”规划,而且改变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如今,连战得以实现“和平之旅”,就是希望为两岸的和解与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大陆公布《反分裂国家法》后,连战发表了重要讲话,认为民进党推动的“制宪”与“正名”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在目前国际局势下,台湾绝对没有独立的可能。”主张“两岸应立即进行对话协商谈判磋商,签订和平协议。和平协议的重点在四个字‘不独不武’。”“本人呼吁,两岸立刻重启谈判,回到国民党早就主张的两岸经贸合作(包括清明包机直航、货运便捷等),并同一时间立刻开启双方承诺不独不武的和平协议谈判”。连战推动两岸和平的诚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与赞扬。连战这次大陆“和平之旅”,必将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为台湾前途找“出路”

台湾的出路在那里,是一个重大的、敏感的命题。国民党执政时期,特别是蒋氏父子执政时期,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立场,追求国家的统一,坚持反对与打击“台独”。然而,李登辉执政后,逐渐偏离了一个中国的政策,纵容“台独”,支持“台独”,并最终走向“台独”,而且还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将政权让给了民进党,让国民党失去在台执政权,成为国民党的叛徒与罪人,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败类。

民进党执政后,以手中的权力全面推动“台独”分裂路线,大搞“去中国化”的“台湾正名”运动,甚至要搞“公投制宪”,将台湾推向战争的边缘。连战对此甚为忧虑,不再惧怕民进党扣帽子,打棍子,不再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左顾右盼,而是勇敢地站出来,公开承认“九二共识”,承认一个中国,要为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国民党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后的努力,坚决反对“台独”,希望实现两岸和解,希望为台湾创造另一种选择。连战表示,现在两岸关系非常严峻,台湾的政治环境非常反常,国民党希望能为人民提供另一种“愿景”,另一种选择。连战进一步指出,面对严峻的两岸关系形势与反常的台湾政治环境,国民党不能默默没有行动,眼睁睁看着执政当局在两岸关系上横冲直撞,升高对立,即使“兵凶战危,也在所不惜”。他还表示,除此之外,也可以运用智慧,加强努力,来帮助社会面对和解决台湾真正的基本问题,提出不同的选择。其言下之意,台独之路不通,人民可以选择不独之路,虽不能说是统一,但至少是“不独不武”的现状选择,维持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就可避免战争,这才是台湾人民的最大利益与福祉。这是连战访问大陆,要实现共和“和解”,两岸“和解”的重要背景。这也充分显示了连战对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的战略性调整,以及以坚强的决心,不怕任何流言与险阻,推动两岸的和解与和平,为台湾寻找一个没有战争与恐惧的社会环境,一种充满和平、和谐、希望的前途与出路。正如连战所表示,他此行抱持的态度是期待摆脱过去的历史纠缠,两岸共同努力,互惠互利,共存共荣,走和平的未来。

为中国国民党发展找“生路”

面对中国国民党东山再起的又一次挫折,面对国民党目前的艰难处境,党主席连战开始了对国民党权力交替与未来发展新思考,终于决定先由江丙坤率团率先赴大陆进行“破冰之旅”、“缅怀之旅”与“经贸之旅”,进而实现连战自己的大陆“和平之旅”。尽管这是迟来的“和平之旅”,是以在野党的身份访问大陆,但对于国民党的未来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国民党前身中国同盟会成立一百周年,是广州黄花岗起义九十四周年,是国民党创建人孙中山先生逝世八十周年。国民党可以通过这次隆重的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缅怀活动,让国民党重新回味孙中山创建国民党的丰功伟绩,了解孙中山先生追求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思想,对于今日国民党的团结、振作士气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确认中国国民党对一个中国的认同。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岛内极端“台独势力”兴风作浪,篡改历史,要将孙中山创建的中华民国列入所谓的“中国史”(外国史),于是孙中山就成了外国人,这不仅是对孙中山先生的不敬与污辱,而且也直指国民党是外来党,以否定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正当性。这对尊孙中山为总理与精神旗帜的国民党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因此,在连战的亲自主导下,由江丙坤率领的国民党参访团通过祭奠黄花岗烈士墓与拜谒孙中山陵活动,就是要高举孙中山的旗帜,以孙中山精神与遗志来凝聚正在分化、人心涣散的国民党,并以此为机振兴国民党。江丙坤在谒陵结束后,表示中山先生以博爱精神,毕生追求统一、民主、富强,两岸人民都应以中山先生为师,共创两岸双赢局面,正是这种战略的体现。

同样,中国国民党党主席连战的大陆“和平之旅”,将访问南京与谒中山陵作为重要的选择,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不仅如此,连战访问北京,不住钓鱼台国宾馆,而是选择孙中山曾住过的北京饭店,同样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连战的这种考虑,就是表明,中国国民党企图以“孙中山精神”重新凝聚中国国民党、振兴中国国民党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国民党对其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角色地位的战略性调整,以延续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生命力,再造中国国民党东山再起的条件与机会,可以说是为中国国民党寻找一条新的生存、发展之路。

为台湾经济找“活路”

民进党执政不佳,台湾经济优势不再,这是民进党执政最大的弱点与不足。相对的,中国国民党执政时,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下,通过厉精图治,台湾经济走出困顿,台湾变成了一只金凤凰。1979年,台湾与香港、韩国、新加坡等被经合组织(OECD)列入新兴工业化社会,被世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台湾经济奇迹”从此远扬。到1992年,台湾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美元, 跃居世界第20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居世界第25位, 外贸总额达到1500亿美元,高居世界第14位,外汇储备900多亿美元,居世界3位。 到失去政权的2000年,台湾国民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4000美元,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双双突破1400亿美元, 总额达2800亿美元,外汇储备达1067亿美元。许多高科技产品名列世界前茅。

然而,民进党上台后,在台独分裂路线主导下,限制两岸经贸往来,不开放两岸“三通”,造成台湾经济形势逆转,终于在 2001年出现50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经济指标全面倒退,五年来台湾经济未有进步。于是国民党主打两岸经贸牌,希望通过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创造双赢,为台湾经济打出一条活路,再造台湾经济的又一个春天。

江丙坤访问大陆时,与大陆有关部门就促进两岸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会谈,达成十二项初步成果,包括尽快推动实现两岸客运包机“节日化”“常态化”、加强两岸农业合作、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问题、鼓励和推动两岸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商谈并签订保护台商投资权益的民间性协议、促进两岸县市之间与乡镇之间对口交流等。连战这次访问大陆,经济交流与合作仍是讨论重点。连战表示,希望这次出访能就攸关台湾人民福祉、利益等议题与大陆领导人交换意见。

连战的大陆“和平之旅”,不仅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而且将会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方面达成新的成果,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实现连战很早以前提出的两岸“双赢”与“以大陆为腹地”发展台湾经济的理想,从而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开创新的天地。

可以说,连战在他离开国民党主席大位之前,成功实现了访问大陆的“和平之旅”,不仅创造了连战自己人生的又一个辉煌,而且为中国国民党、为台湾、为两岸关系的发展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不过,两岸关系依旧复杂,变数仍多,要实现两岸长久、真正的和解与和平,仍须付出很大的努力。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