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奇正相生谈制胜 张 涛 潭亚东  
 

决定战争中胜负的因素到底有哪些?高技术条件下战争中民众的作用如何体现?是当前军事学术研究和军事斗争准备实践中急需回答的问题。笔者再读军事经典著作受到了不少启发。

以全面、历史的胜利观指导军事斗争准备。孙武提出以“五事七计”为中心内容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之一。所谓“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战势不过奇正”,要求“以正合,以奇胜”,即以正兵迎战,以奇兵取胜,强调:“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奇胜原则的主要特征是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与敌变化而取胜”。170年前的《战争论》将决定胜负和构成战略的要素归纳为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类。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重心,是获取胜利的重要一着。长期以来,把“正义战争必胜”当作战争制胜的公理,或盲目追求“以弱胜强”等等。其实这些都只是其一,有的理解失准,有的受到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而具有片面性。既然战争所涉及的要素是多方面的,那么胜负的标准也就应该是多维的而不能单一。所以,“强胜弱败”局限于军事上的胜负;“以弱胜强”讲的是战争艺术,必须具备弱与强、质与量相互间转化的条件,强调弱与强的辨证观,具有军事哲学意义;“正义战争必胜”则是判定战争胜负的政治标准。若将“正义性”作为追求军事胜利的真理,则是误区。

“兵民是胜利之本”在高技术战争中的制胜意义。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详尽阐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进行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形成了人民群众是战争力量源泉、政治动员是发动群众关键、搞好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是根本、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等一整套的经验和理论。在当今高技术条件下,坚持人民战争指导、拓展人民战争的作战手段和样式、团结国际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仍具有制胜意义。毛泽东所阐述的人民战争至少包括两个要义,其一是要有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其二是为了反抗民族压迫和外敌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等正义事业。进行人民战争必须有人民真心拥戴的领袖和政府,并且实行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具有坚强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才行。

但人民战争的形式和手段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以下称为“三战”)以及信息网络作战无疑都将会为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提供新的样式和舞台。

强化政治攻势和军事威慑是遏止战争的必要手段。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内容和主导思想。所谓“能战”方能“言和”。概括起来说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威慑等手段,制止战争的爆发。由此,最大限底地运用政治斗争最小限度地使用战争手段具有同样的意义和作用。在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政治攻势突出地以“三战”的形式展开。通过“三战”强化政治攻势,通过加快军事斗争准备以增强军事威慑,最终实现兵不血刃,这是军事战略指导所追求的目标。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