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如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马灿云  
 

寒假期间,有关莘莘学子的报道自然不少,其中一则引起了人们的格外关注:

上海著名的复旦附中有位高三女生,其学习成绩在学校400名同级生中排位在前100名之外,属中上水平。但因出众的综合素质脱颖而出,成为全球极少量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优秀学生之一。再看相关资料,原来哈佛大学在要求成绩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发展潜力和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所以在哈佛招生中,每年都有三分之二来自各国高中的“状元”学生被拒收。原因是除了高分外,他们竟然“一无所有”。

孟子曾颇为感人地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三乐”之一。现在各大学(包括用人单位)无一不乐于得天下英才,问题是如何得之?这涉及人才的评价、选拔和培养机制,实际上是困扰我们多年的顽疾。

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高考的分数不能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至多是“主要标准”,日后只能是“之一标准”。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潮流。哈佛等国际一流名校对人才的评价和选拔标准,就生动体现了科学性和多元化。但有的意见更多是对按分数录取中的“差一分也不行”表示不满,我感到这值得探讨。因为即使确立了科学、多元的标准后,照样也有“临界点”或“边际”,同样会有“差一点(分)也不行”的结果。所以毛病出在上游程序中的标准确定不够全面合理,并不是操作程序中的“差一分也不行”。如从维护规则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来说,“差一分也不行”不但不该受到质疑甚至嘲讽,而且还应推崇和坚持。

我国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还较落后的教育资源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十分突出。在这种背景下,确立科学、多元又能为各方普遍接受的评价选拔标准很不容易,需要我们深刻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认真吸取外国的成功做法,并要掌控好改革创新与稳妥推进的关系。更艰巨的是要在此基础上,真正形成公平有效、操作有序、制约有力的工作机制和环境。因为科学、多元的评价选拔标准,直观看来似乎较少简单明了的“刚性”,多了因人而异的“弹性”。所以选拔者的眼光、素养,特别是任何情况下都不为外界因素所干扰的品格,显得至关重要。

英国牛津大学不久前发生了一件事。在苏格兰一个教育相对不发达的边远地区,有位女生的毕业考试成绩达到全A,符合牛津大学的录取标准(可见对分数要求也很苛刻)。这将是该地区第一个进牛津的学生,当局对此极为重视。不想牛津的教授们面试后认为该学生不具备所要求的创造潜质,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此事后来一直反映到英国中央议会和正副首相,但均告无效。牛津的理由只有一个:在招生问题上,任何人无权更改教授的面试结论,这是几百年来的传统。布莱尔首相私下发牢骚说:牛津大学太古板了,必须进行改革。牛津的师生们得知后立即取消拟授布莱尔荣誉博士的原定计划,并对行政干预学校事务提出抗议。

这件事不禁令人感慨万千。牛津大学的教授们那种以学校的质量、规则、传统、荣誉为生命的执着劲头,不为权贵所左右和舆情所动摇的独立精神,使“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科学、多元的评价选拔标准,从“弹性”变成了“刚性”!也正是这样,才根绝了权力干预、金钱交换和人情感化等在不少地方司空见惯的弊端。这就是何谓国际一流大学的重要侧面。这和牛津大学先后出过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并在英国历史上40多位首相中居然出了30位,有没有必然联系呢?

所以,如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我想,科学多元的要求是正确的,评价选拔的标准是重要的,制度机制的完善是基本的,而环境风尚的优化则是关键的。这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要马上做起并坚持不懈。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