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在新加坡走访人民行动党总部 曾业松  
 

人民行动党,意即为人民而行动的党。它成立于1954年11月21日,1959年大选获胜后上台执政,迄今执政已达46年,是世界上实行多党制国家中对国家掌控能力最强、执政时间最长的执政党。其党的党徽是白底蓝圈,中间一道红色闪电。白底象征纯洁、廉洁;蓝圈代表团结、种族和睦;闪电象征行动迅猛有力。其口号是“真诚团结,一致行动”。新加坡资源贫乏,是个弹丸之地。但在这个党的领导下,国民经济总产值19世纪60年代年人均只有600美元,进入21世纪一跃为2、3万美元,增长近40倍,创造了亚洲经济奇迹。伴随经济快速发展,新加坡社会稳定,人际和谐,环境优美,成为世人瞩目的文明国度。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什么能有如此突出的执政业绩?不久前,我们走访了这个党的总部。

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一般人看来党的总部可能是一座堂皇壮观的大厦。但我们看到的却令人惊讶。新樟宜路上段有一个很不显眼的第57B座,坐落在居民组屋群中。这就是行动党与社区基金会合用的一个办公室,而且是那么简朴。人民行动党中央委员王家园、组织秘书陈原生、执行理事刘炳森热情接待了我们。当我们问起人民行动党为什么没有一座独立的办公大厦时,执行理事刘炳森先生告诉我们,党多年来一直都很低调。总部几次搬迁,多设在一些小店屋的楼上。他说,党不是靠大厦来肯定它的权力和地位,而是依靠人民的支持。前几年有人建议党在植物园一带建总部大厦,后来还是未建。因为如果人民把某座大厦看成是行动党的,且又是一座很高的大厦,就会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

来到这个党的总部,让我们更加难以相信的是,整个党的总部只有9个党务人员。陈原生先生对我们说,人民行动党所以没有在政府体制之外建立强大的政党组织,是因为行动党通过国会体制、政府体制、社团组织体系已经牢牢控制了政权,控制了政治生活。在选举的空隙期,行动党似乎处于冬眠状态。表面上看,党好像是无形的。实际上无所不在。

他告诉我们,行动党最高领导层是中央执行委员会,设有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共有12名委员,都是出任国会议员和内阁部长的党员,他们由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干部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中央执委全权掌管党的一切事务。在基层,党通过按选区建立的支部发挥作用,每个选区有一个支部,大的选区建立分部,全国共有84个支部。

他还说,人民行动党注重党员质量,不盲目追求数量扩张。人民行动党的党员分为预备党员、普通党员、预备干部党员和正式干部党员。各阶层人物要想成为党员,必须本人申请,同时有介绍人。党组织调查确认申请人没有犯罪记录和其他问题,经中央执委会投票通过才能成为预备党员。大约10%的党员能够晋升为干部党员。一个党员至少经过两年努力,并对党做出特殊贡献,同时由一名中央委员推荐,再由中央执委会投票通过,才能取得干部预备党员的资格;经过进一步考验,才有可能成为干部党员。

谈起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经验,王家园先生介绍说,人民行动党执政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从本国国情出发,把东西方优势统一起来,坚持为民执政理念,坚持务实主义态度和与时俱进精神,同时实施经济先行方针,有一整套东西方价值观结合的共同价值观、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结合的行动路线、议会民主和领袖治国结合的政治体制、法治和德治结合的社会管理体制。

他说, 新加坡社会曾经受到基督教、儒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不同文明和价值观的影响,但缺乏一种能够把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人民团结起来的共同价值观。人民行动党为团结、凝聚新加坡各族人民,提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宽容,宗教和谐”的共同价值观,在“保持社会一致性和保持个性的某种自由度之间”找到了“一条中间道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获得了各民族广泛的支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人民行动党曾标榜为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但它并没有固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条,而是因地制宜地把社会主义的目标和资本主义的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走自由、竞争、开放的市场经济之路,发挥每个人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宏观控制能力。一方面尊重人生俱来的不平等性,强调自由、竞争、效率和机会平等,使每个人竭尽所能;另一方面又兼顾公平,坚持社会正义的原则,以保障民众最起码的生活水平、教育、就业、住房和医疗等,并为那些没有足够收入来源的人提供国家福利,走出了一条“有新加坡特色的民主社会主义”之路。

新加坡独立以前就有民主政治根基,所以建立了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权力制衡的单议制政治体制,实行多党竞争和议会民主。但从华人社会崇敬领袖的传统道德出发,又积极推行精英治国方略。通过选拔治理国家的栋梁参选议员,组成有效率的政府,并把权力集中在这些领袖身上,进而实施人才治国、科学治国,确保党的执政理念得到贯彻,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人民行动党无论是对传统东方社会的人治管理模式,还是19世纪以来英国的法治传统,都立足于新加坡国情进行修订、调整和改造。 一方面,立法严密、执法严正、惩罚严厉,形成了严密的法治体系。大到政治经济体制、商业往来、公民权利和义务,小到旅店管理、停车规则、公共卫生、人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不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且执法严正、惩罚严厉。除了很重的罚款、徒刑,还有鞭刑和绞刑。另一方面,切实有效地开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生活中开展了各种活动。绝大多数的新加坡人能够做到他律和自律,使新加坡成为世界闻名的文明之都。

他还说人民行动党和中国共产党有不少共同点,如都是长期执政的党,都坚持为民执政,坚持与时俱进。说到一党执政,他们认为一党执政也可以成为一种成功的政治模式。看一个国家政党制度好不好,不能简单地只看是不是一党执政,关键要看实行的是不是符合国情的民主政治,执政党是不是为民执政,是不是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具体地说,首先要看是不是人民的真正选择。在民主政治前提下,一个党如果是因为大选成功而长期执政,不仅具有合法性,而且具有很多优越性。明显的优点是权威性高,凝聚力强。而那些由于某个政党得票率不高,不得不组建联合政府的,往往整合艰难,弊端重重。其次,要看执政的方式和效果。一个党如果执政为民,并且卓有成效,那么对一党执政就无可厚非。

在他们看来,人民行动党的成功还在于建立了良好的党际、党政、党群关系。

在新加坡,有20多个反对党合法存在。但11次大选中,都是人民行动党获胜。行动党在国会拥有绝大多数席位,保证了法律充分体现党的意志。然而按法律规定,如果选举出的议员没有反对党的,可以指定反对党领袖作为“官委议员”。由于人民行动党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自身力量,同时尊重各党派的民主权力,与各政党保持了良好的党际关系。

行动党在政府拥有绝对权力。政府总理和15个部的部长、政务部长、政务次长都是本党的议员,从而使行动党的理念能够顺利转化为政府的措施,实现政府行为的高效率。行动党政府还对公务员政治中立原则进行了一定的方向调整,强调公务员系统应该对执政党及其目标保持忠诚,了解党的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并以极大的热忱去实现它们。实现了公务员和政治家的结合,使得公务员队伍能够服从人民行动党政府领导并为实现党的目标和国家利益而奋斗。

行动党和全国职工总会及民族、贸易和工业方面的所有组织建立了政治目标完全一致的关系。行动党在绝大多数工人心目中是工人利益的保护者,使得诸多工会愿在党与政府的总体控制下活动。由于彼此之间利益基本相同又有畅通的协调机制,新加坡建国以来很少发生罢工事件,劳资政三方之间的矛盾都能协商妥善解决。人民行动党还建立了一些半官方的社团组织,作为党的支撑点。例如人民协会,通过组织和促进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教育、体育活动,把行动党的理念和主张转化为民众的具体行动。人民协会是一个法定机构,由党的秘书长任主席。协会还主管一个庞大的社区中心网络,成为执政党的得力帮手并将党的影响渗透到每家每户。

人民行动党始终以“促进国家福利和人民幸福”为宗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和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便密切行动党与民众的联系。为了解民情,为民众提供更具体、更有效的服务,为政府修订政策提供最真实的信息,行动党规定党的国会议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同本选区民众见面。 为了造福于民,人民行动党政府全面实施了“居者有其屋”计划,还制定了一系列援助社会弱势人群的计划。具体包括:公共援助计划以帮助无法工作的公民;扶助金援助计划,为低收入家庭孩子上学提供帮助等等。在经济衰退的严峻形势下,行动党进一步提出了“五民策略”,即了解民情、参与民生、反映民意、争取民心、关怀民需,除在各区设立幼儿园,还展开一系列同成年人、老年人和医药保健有关的工作,以便扩大党的影响力,提升党的形象。

谈到反腐败问题,他们认为最主要的靠体制监督和制约。新加坡四年一次大选是对党的最大的监督。其次靠以法治权,建立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例如,党的秘书长是内阁总理,享有很大权力,但必须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国家成立了反贪机构,制定了《防止贪污法》,赋予贪污调查局包括逮捕权、调查权、搜查权、获取财产情报权、不明财产检查权等广泛的权力。他们直接面对党的领袖人物。为了防止出现“黑金政治”,国家制定了《政治捐款法令》。由于上述措施,新加坡的廉洁程度历年居亚洲首位和世界前茅。李光耀曾说到:行动党最大的成就就是“保持其活力和廉洁,而不是成为衰落和贪污的政党。”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