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优先关注的问题 姜作培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可谓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弄清主攻方向,优先解决发展中的一些重点、热点问题,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大课题。本文试图就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优先予以关注,并应着力解决的若干问题作一分析、探讨。

一、经济增长,效率优先

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效率,究竟孰先孰后、孰轻孰重,这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必须面对和加以回答的问题。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我们当然希望能快则快,能跨越则跨越,但快速与跨越必须以效率优先为前提,在切实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快速或跨越式增长。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增长现仍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投入多、消耗大、效率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不但吞噬着我国宝贵的资源,而且使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世界市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态势,这种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增长,显然是难以为继的。经济增长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全面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金利税率、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率,力争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这是当前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

坚持效率优先,首先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把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基准,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做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其次,要改革和完善核算体系,对GDP的重要作用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再次,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突破资源与环境的瓶颈约束。最现实的途径就是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节约资源,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资源安全供给,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此外,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还必须把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体制创新,强化企业管理,提高国民素质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二、城乡统筹,富民优先

城乡统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疑是要破解“三农”难题。“三农”问题千头万绪,必须坚持富民优先,把着力点放在优先抓好农民增收上。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尽快富起来,这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中必须紧紧抓住的战略重点。去年农民收入增幅较大,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目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如何在城乡统筹过程中,让农民尽快富起来,根据各地的经验和城乡关系发展趋势,除了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外,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建设。首先是工业化。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是富裕农民的根本途径。要继续在发展乡镇工业上动脑筋、想方法,城市工业要反哺农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积极帮助乡镇工业上水平、上台阶。其次是城镇化。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农民只有脱离土地,才能脱离贫困。这就需要积极稳妥地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应改变主要靠小城镇吸收农村人口的做法,实行大中小城市并举,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时,人口和生产要素主要向城市转移。这就必须深化城乡就业体制改革,积极做好进城农民的就业工作。再次是产业化。加入世贸以后,我国农业面临的是千家万户对付“八国联军”,“提蓝小卖”对付跨国公司的局面,改变这种状况根本途径在于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千家万户农民的小生产必须靠产业化才能提高竞争力。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在实践中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产业化的生产和经营轨道。从长远看,深层次看,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转移农民,产业化提高农业效益,这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由出路。

 三、外向开拓,质量优先

近年来我国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总量均名列世界各国前列,但引进的外资和对外贸易的质量亟待提高。对外开放工作中存在着重数量、规模,轻质量、效益的倾向。尤其是在近几年掀起的新一轮对外开放热中,这种倾向还有加剧的趋势。各地方政府相互攀比,均热衷于比招商引资、出口贸易的总量,比招商引资、出口贸易的增长幅度。结果引资不考虑资金效应,盲目性较大,影响了我国产业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效果。出口贸易产品层次偏低,缺乏自有品牌,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附加值不高,这种状况若得不到扭转,显然无益于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

为此,我们必须转变外向开拓的政策思路,坚持质量优先战略,把提高质量作为外向开拓的生命线,贯穿于对外开放的全过程、多环节。在招商引资上,要调整引资的产业政策,将投资方向引向高新技术产业、服务贸易业,切实提高引进项目、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实际工作中,应特别注意降低招商引资的商务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公关成本、政策成本。要在新的起点、新的平台上推进招商引资质量的新跨越。在对外贸易上,要努力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要创造和积累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扩大其产品出口。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加强自主研究开发,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加工制造业产品中自主知识产权的比例,培育这些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

四、文化建设,精品优先

文化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域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一座城市、一个地域活力的源泉。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的我国,在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过程中,比以往任何时期更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鼓舞和支撑。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涉及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重要的是必须创造有特色和较高知名度的精品文化。精品文化能催人奋进,低俗文化则使人萎靡不前。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强调精品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打造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文化品牌。为此,一要完善文化政策,特别是要增加用于精品创作的政策性专项资金投入,也可运用民间力量,建立精品文化发展基金。二要鼓励创新。精品离不开创新,创新要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三要积极培养人才。要在制度和体制上,加快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文化人才队伍。

五、社会发展,和谐优先

由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我国权力与利益格局正出现前所未有的大调整,而在调整的背后隐藏着种种不和谐的心态,不和谐的声音,不和谐的现象。出现了社会矛盾多、敏感性的问题多、利益分配冲突多、各种突发事件多的客观现实。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极易诱发社会危机,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因此,在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实践中,应当坚持和谐优先的原则,全面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

坚持和谐优先,首先要从完善机制入手。必须建立健全全社会的利益引导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利益补偿机制。让人们树立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获取观念,以合法的手段获取利益;要调节收入分配格局,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适、合理的范围内,减少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公平;对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中造成的部分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受损,应进行公平合理的利益补偿。其次要从基层突破。基层是各种矛盾和问题最集中的地方,社会和谐有赖于基层和谐。基层组织的领导必须努力争取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化在内部,克服在萌芽状态。 再次需要从一件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小事做起。在城市旧房拆迁、农村土地征用、企业人员分流、环境污染等种种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决策时必须体现和谐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六、城镇建设,人居优先

近年来,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中,城镇市民人居环境确实有了很大改善,但也存在着盲目追求提高城镇化率,用基本建设的方式推进城镇化的倾向。有的地方城镇建设摊子越铺越大,标准越来越高,占地越来越多,而人居环境却未有根本性改善。

人居环境建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要求,当务之急是要搞好三项建设。一是交通环境建设,解决城镇居民交通难的问题。不少城市居民深感城市交通道路拥挤,管理不规范、秩序混乱、交通事故频发。二是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状况是影响和决定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我们必须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城市发展新路子,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居民住房建设。城市居民住房价格上涨过快,价格过高,已远远超出了市民的承受能力。应当加强住房建设的宏观调控,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真正让广大市民买得称心,住得放心,活得开心。

(作者系江苏南通市委党校教授)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