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学术的“科普” 吴锡平  
 

自去年以来,国内有多家出版社陆续推出了一批普及型的学术书,引起了读书界的广泛关注,并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这其中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该书系计划推出一百种,分别约请国内高校各学科领域学有所长、学界有着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撰写,题材涉及哲学、历史、文化等诸多人文社科门类。还有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小书”丛书,至今已推出三辑共三十种。其中不乏名家名作,如朱自清的《经典常谈》、顾颉刚的《中国史学入门》、罗常培的《语言与文化》、白寿彝的《史学遗产六讲》、陈从周的《梓翁说园》、黄裳的《笔祸史谈丛》等。另外,还有中华书局的“名家讲现代中国”系列,已推出钱理群的《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耿云志的《胡适生平思想十八讲》、夏晓虹的《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罗苏文的《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与生活》等。此外,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名家专题精讲”系列也已有十多种问世,如《当代文艺问题十讲》、《中国古代史籍十讲》、《中国知识分子十论》等。而且这几套书的选题均紧扣当代社会的发展,聚焦热点焦点问题和前沿动态,有着很强的现实感。如“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生物伦理学十五讲》,讲述随着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伦理及生物安全所面临的现代科技的全新挑战。这本书主要研究在生物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产生的新问题,如“转基因生物对人体有害吗?人类胚胎从何时起享有人的尊严?人体基因检测会带来什么后果?”等等。该书系即将推出的《环境科学十五讲》、《医学人文十五讲》、《现代天文学十五讲》、《科学史十五讲》均引入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严谨的学术研究也开始走出书斋,寻求和公众的“亲密接触”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喜人的迹象。对学术进行“科普”,一方面呼应着社会进步带来的大众需求,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学术谋求扩大影响和自身发展的主动姿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术的“科普”既是对人文道义的一种勇敢承担,也是学科自身存在与发展的一种需要。两者之间是互动、互惠的一种有机联系。

“笔墨当随时代”,面对一个时代匆匆前行的脚步,谁都不能无动于衷。一门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缺少与社会之间有血有肉的联系,缺少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是很难获得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的。面对洪波涌动的时代大潮,任何学科都必须担负起这样一个职责:用平易通俗的语言,搭建简洁明快的知识结构,向公众介绍本学科的价值及其学术研究对自然和社会的意义,也即对学术进行科学普及。

灰色晦涩并不是学术的必然属性。学术也可以是一门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艺术,玄奥晦涩、深不可测从来与学问的思想含量和内在价值没有必然联系。学术的本意也不是要高高在上,将人拒之于千里之外。能让普通人领略大学术的魅力,是学术自身的荣幸,亦是学者们应当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

在时下的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种不良的学风和文风:写文著述日益艰涩难懂、诘曲聱牙,似乎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里不出现一些常人难懂的字词、概念,就不足以说明其学术水平高深一样。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阎步克曾在《文史知识》杂志创刊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现在不少中青年学者写的东西,一般搞研究的都读不懂,用生僻字、生造词,一知半解甚至莫名其妙的外来词,食古不化、食洋亦不化,大家都卖弄什么新主义、新新主义。这种浮夸的文风和学风的盛行,加之门户之见、党同伐异等等流弊,已使学术研究的圈子越来越小,给学术本身的发展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将本来就曲高和寡的学术进一步推离了公众的视野。由此不难看出,鼓励当代学者积极参与到学术的“科普”工作中来,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科普”学术,需要学者换一种姿势,以平易近人的语调,平实亲切的笔触,可触可感的事例、纪录及形象生动的图片来向公众展示学术的另一面,让大家体会学术的另一种魅力。“科普”学术是一种“化简”,需要学者有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积累,需要大众化的表达技巧,当然更需要一种深切的人文情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天文学对浩渺的宇宙空间的不懈探索,考古学对逝去的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发掘和复活,医学对人体内在世界的探求和研究,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学科尖端的研究需要进行,但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将它们的成果和进展拿出来与公众分享。长期以来学术界曲高和寡,这其中固然有社会转型期功利化风气对学术的疏离与冷落的原因,但学问本身的不作为也值得我们深思。市场经济时代的最高准则是适者生存,埋怨与自艾并不是出路,唯有自发的振作,才能为自己拓出一条坦途。这或许也是剑桥普及书系出版带给我们的又一启示。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