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多样和多元:审视20世纪宗教发展 张建华  
 

已故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认为:“冷战趋于消失并不意味着国际冲突的结束。以部落、种族、民族或宗教为基础的古老斗争还在引起几十场内战和区域性战争。”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对21世纪的宗教发展做了如下的预测:“在第三个千禧之年的曙光里,有许多确凿无疑的迹象,预示着一场全球性的各种各样教派的宗教复活。”

因1993年出版《文明的冲突》而引起各国学者诟病的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一个世纪问题,即:面临冷战的突然结束,几乎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都需要认真地解决自身文化的、宗教的、民族的重新认同和定位问题,准确地说要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个问题。他认为冷战期间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冲突过分地掩饰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和宗教上的矛盾,因此冷战结束后,许多国家和民族出现了认同危机,甚至成为“无所适从的国家”。他在1996年的新著《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中又重提了老调,强调“西方所造成的文明间的政治思想冲突正在被文明间的文化和宗教冲突所取代。”理由在于,“20世纪末宗教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全球性的复兴,这一复兴包含了宗教意识的加强和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兴起,它因此扩大了宗教之间的差异。”他的上述观点在遭受众多批评的同时,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冷静思考和重视。

宗教是一种群体信仰现象,也是一种国际文化现象。美国文化史和宗教史学家克里斯托弗・道森强调:“伟大的宗教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民族或国家不存在着宗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等)、伊斯兰教、佛教是三支最大世界性宗教,其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是巨大的。据《1990年大不列颠统计年鉴》,到1989年,全世界共有人口52亿多,其中各宗教信徒的总数为4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78.8%。其中,基督教徒约有17.12亿,占世界信徒总数的41.76%;伊斯兰教徒9亿多,占信徒总数的22.56%;佛教徒约有3亿多人,占总数的7.59%;其他各种宗教信徒,如印度教、犹太教、神道教、巴哈伊教包括一些地域性宗教等合计约有10多亿,约占总数的28.01%。

在整个20世纪,宗教首先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教派方面,基督教新教发展迅速,全世界新教共有91个宗派,19524个独立的教会团体。新教虽然宗派众多,但其主流宗派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公理宗、浸礼宗、卫斯理宗等6大宗。天主教会仍然发挥其重要影响,据统计,到1994年,全世界约有天主教徒9.4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7.6%。在宗教思想方面,各种宗教和教会程度不同进行改革。以瑞士神学家巴特为代表的“危机神学”派,以布龙纳、图纳森为“辩证神学”派,美国的“基要主义神学”,天主教的新托马斯主义,拉丁美洲以秘鲁神学家古斯塔沃・古铁雷斯为代表的“解放神学”派值得关注。特别是1962年10月至1965年12月召开的罗马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即“梵二会议”),不仅在教会社团、礼仪教义、教会宪章、教会法令等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而且提出了“开放教会”,“革新教会”,与一切“有良好愿望的人对话”的主张,开始了天主教的现代化。此外,宗教在参与国家政治、社会决策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也表现得越来越大,如美国著名基要派神学家布莱恩三次参与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选举,表现了基督教会积极参与政治的趋势。在原苏联东欧国家里,国家政权与教会、教徒的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的状态,东正教、天主教曾经受制于“战斗的无神论”的制约。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上述国家普遍出现了“宗教复兴”。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断调和,教徒的宗教信仰也受到尊重,宗教活动也比较多地开展起来。一些国家还与梵蒂冈建立了正式关系。如在波兰,1971―1973年间,归还了差不多7000件宗教物品,其中90%以上是天主教会的物品。而且,在80年代中期开始的苏联东欧剧变过程中,宗教和教会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教堂的讲坛变成了宣传反对派立场的场所。以波兰为例,根据1987年12月公布的一份民意测验的结果,波兰人对“谁最值得信任”问题的回答首选的是天主教会,占总票数的78.8%。在中东地区,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犹太复国主义和阿拉伯民族主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南非的消除种族主义的斗争中,“南非基督教协会” 和“南非天主教主教会议”在促成反对派与政府对话,敦促各方在民主平等原则下和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20世纪许多国家的宗教问题往往与民族问题结合或纠缠在一起,成为复杂的、棘手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民族、宗教问题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和宗教恰好是文化的一实一虚的两个载体。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所言:“宗教和民族意识的关联可谓相当密切,……尤其是在民族主义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民众力量之后,宗教与民族意识的密合度,会比它还停留在意识形态或少数人活动时,来得更紧密。”从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民族问题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宗教矛盾的影响,从耶路撒冷的“圣地之争”中又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矛盾的阴影。

总之,20世纪是各种宗教发展变化巨大的一个世纪,尤其是在二战结束以后,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在神学与教派方面出现了多元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势。天主教者通过“梵二会议”,完成了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解决了其自身发展的最大一个问题。可以确信的是,进入21世纪,基于历史文化传统差异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之上,存在于一些民族或国家之间的宗教矛盾会仍然存在,同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也仍然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