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外贸发展“三忧” 邓聿文  
 

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全年将超过1.1万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规划目标。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的排名也由上年的第4位升至第3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这的确值得可喜可贺,它表明中国更深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并在当代国际分工体系中扮演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是一个资源禀赋极不均衡的国家,一方面人均自然资源匮乏,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过剩。我们要实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将面临严重的自然资源瓶颈制约,难以完全在国内解决。与此同时,不少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必须依赖国际市场的需求,庞大的出口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尤其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还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差距,从国际市场引进技术与设备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中国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来源。此外,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将促进国内企业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外贸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与进步的一面。

然而,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国外市场需求虽然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但处理不好,“动力”也会变成“阻力”。不说与其他贸易强国相比,中国的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还比较少,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尚未形成一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等。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就会加大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和政治风险,激发他国与中国的经贸冲突,使中国在能源和原材料等问题上“代人受过”,从而为“中国威胁论”提供口实。

2003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2%,2004年有望突破70%,远远高于美、日、印、德等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14%~20%的水平。尽管一些专家依据购买力计算认为中国其实并没有那么高的外贸依存度,甚至可能低于上述国家的水平,但这丝毫不能否认下面的事实,即国内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偏低。统计显示,1980-2002年,世界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平均约为78%,而我国仅60%左右,低了18个百分点。而且,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还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81年的68%下降到2002年的58%,降低了10个百分点。正是内需不足才强化了我们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将扩大内需作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在坚持扩大内需的同时,发挥外贸、外资的重要作用。这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显然,外贸占GDP比重过高警示了这一点。此为“一忧”。

另外,从外贸结构来分析,我国进出口额增量的60%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实现的。在现有外资企业中,制造业占了7成,2004年新批的外资企业中,72%的企业和75%的金额也是投向制造业的。外资向制造业集中,使得中国制造加工业日益融入全球生产和营销的分工体系,成为世界贸易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只要外资继续向中国制造业投资的趋势不变,我国进出口就将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但问题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外资撤出中国,那么,这种高增长的态势马上就会跌下来。所以,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外贸高速增长的关键变量,它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由此也警示我们,必须尽快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取消各种“超国民待遇”优惠,通过提高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来提高外资的质量。是为“二忧”。

这几年外贸结构的另一特点,是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外贸的主要形式。商务部的统计显示,加工贸易目前已占到出口总额的55%,进口总额的39%。众所周知,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链短,国家实得外汇收入一般仅为贸易额的20%左右。也就是说,所得不过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但付出的代价却是税收损失和不良贷款的形成。因为很多出口企业只能依靠出口退税生存,这不仅给政府财政造成了沉重压力,也在外贸领域形成了巨额不良贷款。这是“三忧”。

所以,外贸总额过万亿美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突破,里面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看待。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