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改革宏观调控体制 魏加宁  
 

下一步怎么办?

现在恐怕至少有两个方面令人严重担忧:一个是能源。由于行政干预导致价格信号的长期严重扭曲,真实的供需关系没有完全反映出来,会不会潜在着一场能源危机?据说,有的省已经开始不愿意向省外调煤了。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大家都说粮食产量如何的高,等一些地区的粮食不够用、开始向某些粮食产量“大丰收”的省份调粮时,大家又都说自己没有粮食,有粮的省份也不肯往外调粮,结果所谓“困难时期”其实就是一场“粮食危机”。

再一个是金融。我想指出的是,今年以来有几个非常可怕的信号值得高度关注,就是中央银行的“救助”兜底已经不仅仅限于存款类金融机构(银行)了,今年有几个重要的标志性突破,一是从银行业到证券业,另一个是从国有金融机构到民营金融机构。如此一来,我们在解决一个一个小的金融危机时出手很大方,但是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则是巨大的,不仅是存款人、投资者、金融机构的经营者,以及各金融监管部门,乃至各级政府都在期待着人民银行的“兜底”。在顺利化解眼前的金融风险的后面,是不是有一场巨大的货币危机在等着我们?

总之,“现在最大的风险就是不改革”。

宏观调控的三个阶段

可以将宏观调控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来看。

事前阶段主要是统计信息制度问题。

现行的统计信息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统计信息严重失真。这也不是某一个部门的问题,而是制度安排不合理。统计部门置于各级政府行政长官的领导下,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而且还与发改委的关系过于密切,再加上一身三职:数据统计、形势分析和经济预测。一方面,统计数据中主观人为因素太大;另一方面,统计部门的“兴奋点”在形势分析和经济预测,因为后者更容易引起领导的重视。

这种统计制度不仅使国家的宏观调控如同“踩棉花”一样,缺乏坚实的基础;而且容易导致在形势判断时出现分歧。所以统计制度必须改革。最近看到有关部门已经着手在改,令人鼓舞。

事中阶段主要是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问题。

1993年的宏观调控和1994年的金融改革,我们有效地解决了地方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干预,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从这次的宏观调控来看,中央部门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干预问题还没有解决。

我总是强调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因为,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已经反复证明了一点,就是没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就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这已经是教科书中的基本常识了,我们不信就只有不断地摔跟头,“总是被一块石头绊倒”。至于独立到什么程度?我认为就是不仅要能够克服地方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干预,而且也要能够克服中央部门的干预。

事后阶段主要是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审计部门的作用之一是防止一些部门借宏观调控之名牟取部门利益。这几年,审计工作做得很出色,受到大家的好评,但是谁能够保证下任、下下任也能够尽职?因此,还是要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应当加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