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几个突出问题 高淑云 邹志新  
 

目前,我国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断,对我们顺利地度过这一临界点,形成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和谐、区域和谐、城乡和谐、人的和谐、生态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到重要位置,重要的是解决好当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

1.充分关注社会低收入群体,重视和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尽管我国初步建立了各种扶贫、基本生活保障、最低工资保护等制度,但投入严重不足,相当多贫困者难以获得有效援助,他们的困难如果解决不好,很可能增加人际关系中的利益冲突,甚至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目前应以失业保障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新型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为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领导干部要带领群众把经济搞上去,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群众中去,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做到工作到位、政策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帮助他们在全面奔小康途中不掉队。

2.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过大,基尼系数已攀升至0.45左右,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不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悬殊的问题,即使社会财富总量迅速增长,社会矛盾也会越积越多,社会冲突就不可避免。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强化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实现收入分配相对公平,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3.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当前,农业滞后、农民增收困难、部分农村的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难题。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加快在农村建立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让农民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靠工业化致富农民,靠城镇化减少农业人口,靠产业化提高农业效益。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创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土地制度、城市化和农民利益”三方面统筹和谐起来。历史证明,农民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善待农民,中国的发展才能和谐繁荣。

4.协调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维护社会稳定的局面,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削弱对立,理顺情绪,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当前亟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解决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化解群众的意见和不满,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对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方法,既要采用说服教育,沟通协调的方法,更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健全人民群众信访渠道畅通机制,完善联系群众制度,逐步开辟多种民意表达途径,并充分发挥城乡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认为,还有几个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比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压快等慢”,搞“齐头并进”平均发展。和谐发展的深刻价值在于保证全局的、整体的和根本的发展,不是“压快等慢”,搞“齐头并进”平均发展,而是让快的更快,慢的加速赶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搞“劫富济贫”,重新回到平均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在尽可能地扩大富裕群体成员比例的同时,扶贫济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同时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增富减贫,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稳定社会结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等于没有差距和差异,不是取消竞争,而是承认差距,鼓励竞争,并逐步缩小差距,在差距中求得波浪式的和谐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竞争、进取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体现了社会文明。《决定》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也体现了社会文明。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