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空间失态”对“宜居城市”实践的影响 陈宇飞  
 

北京市首都规划委员会最近重新修订了2004至2020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并在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向市民做了展示。这个规划里有一个新的重要信息,就是明确提出了要把北京建设成“宜居城市”。城市作为人类自己营造的聚落家园,不谈宜居条件和成本,才是很奇怪的事情。但对于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型的北方政治中心城市而言,“宜居”却恰恰是一个比较艰难的目标诉求,所以必须“说”出来,以警示、提醒人们自觉地监督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对于北京来说,维持“宜居”的条件是很苛刻和艰难的,成本极高,在别处看似简单的宜居问题,在北京并不是可以很轻松实现的。但也正因为难实现,所以作为目标口号和城市追求提出,才大有深意,才难能可贵。

城市能够让人“宜居”的必要条件有很多,包括所处自然环境好坏、生活质量高低、城市制度保障是否完善、文化内涵的历史积淀是否完整、城市功能构成丰富与否、城市形态和谐不和谐等等。在“城市形态”这一构成要素上,有很多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它的构成质量,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了保证形态的和谐,城市空间要通过完好的规划和具体实施,达到丰富中的统一,变化中的一致,多样中的和谐,即城市空间要成为“有序空间”。有序空间能够弥补很多先天条件的不足,它是人类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的最后一个手段,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这个城市就失去了和谐的所有保护屏障,它将不“宜居”!而构成城市“有序空间”的要素,又可以细分成很多小要素,比如历史空间与现代营构空间的和谐一致;公共空间与私人居住空间的和谐有序;大与小、空白与实在、高与低,各种构成功能之间、各种色彩之间、各种建筑类型之间,都要有一个相互协调,相互呼应的和谐共生关系,完成得好,城市就宜居。若城市空间失去了秩序,就变成了“空间失态”,空间失态是城市和谐生存的大忌。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最人工化的创造物,各个城市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成因,或政治中心,或经济节点,或水陆交通汇聚点,或军事要塞,但它们又都有个共同点,即一旦形成,就一定要求它的生存环境是“宜居”的,假如其天然条件很差,那要么就难以长久存在下去,比如古楼兰城;要么为了维持下去就要大量调动人工手段,改造经济、社会条件和区域环境条件,以弥补先天条件的不足。就像北京当年那样,为了让这座基本不产粮食的大型北方城市有饭吃,就必须修筑人工大运河,从江南长途调运粮食。用这样不计经济成本的办法,确实保证了城市的基本生存要求。除此而外,北京城还尽力使用其它能够改善生存质量的办法,比如在城市内部的构成布局上,还特别精心规划了城市构成的合理性,和为人使用的方便性;在城市外在形态上,则是通过和谐有序的城市形象,给人以协调一致的城市整体美感,将自然先天的缺憾减到最低程度。历史上的北京城,就是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在很不经济的社会运行保障条件下,通过近乎完美的城市形态构建,使这座政治文化城市既气度非凡,又比较能够让人“宜居”。

城市建设最忌杂乱无章而又没有特色,而无序的杂乱状态,恰恰说明城市发展的思路出了问题。根本思路一出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导致城市制度和运作方式发生问题。而最外在的就是城市的“空间失态”,也就是说城市的内部运作机理和外部的形态,失去了相互之间应有的协调,文化特色缺失,并影响到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使得维护城市正常运作的成本很高,城市的外貌没有相互的呼应,空间天际线杂乱无序,城市功能、社区环境都不理想,这样的城市是难称“宜居城市”的。

环视整个亚洲,这一地区的气候构成多样,地域辽阔,文化积淀丰富深厚且悠远漫长,有很多城市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城市设计和管理比较合理有特色,都可以称得上是非常典型的人类宜居城市,但作为特大型城市,能够称为“宜居城市”的,严格地说还没有一座。特大型城市似乎天然地背离“宜居”这一追求,只要城市一超越100万人口规模,它的问题就会膨胀到无比巨大繁复,更不要说是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了。特大型城市的空间形态容易失控,它的功能要求很多,很复杂,功能叠加得厉害,很多机关、机构、设施都要挤进城市中心地带,还要给大量的城市人口提供说得过去的居住保障,而就此引发的地价攀升,更拉升了生活成本,为了求得高额利润,建筑物只能向空间延伸,这必然又提升了建筑容积率,使得城市拼命向高空发展,造成空间拥塞,维护费用高昂,空间形态的协调更加难以实现。仅仅为了维护和维持它们的日常运行,就必须投入很高的成本。且不说还要实现保证生活质量,营造好的城市环境等更高的要求。

从一些处在“完成时态”的城市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序空间的作用,和空间失态对“宜居”实践的影响。东京即为一例。

如果光从城市规模上看,日本的东京和中国的北京十分相似,有些可比之处。北、东二京都有较长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人口规模、城市面积近似,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的政治和文化影响也有相似之处。只是现在东京的经济规模和北京不是一个数量级,气候条件也比北京好一些,除了台风来时有点可怕以外,总体上东京要比北京温和并湿润得多。但东京确实又不是日本的最宜居城市,人们如果不是为了在东京良好的发展机遇,就不会选择居住在那里。原因除了生活成本太高,则是东京太大,太闹,城市的外貌确实比较壮观,但同时又让人难以感到舒适亲切。从发展进程看,它有它的城市发展教训,当年为了举办奥运会,东京搞了“大跃进”式的建设,许多现代城市设施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建成的。当时是应付了举办大型运动会的需求,也帮助东京大踏步地成为现代大都会。但也正由于建得太快,加上泡沫膨胀期的高投入,挥金如土,造成了新宿、霞关等极度繁荣奢华的地区,却也造成整个城市的布局和很多建筑物都成了遗憾之作,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太满太挤,空间上已经没有空隙,想改造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即使是在东京的平常日子里,人们最多最直接的感受,也是高度的兴奋填充着每一天,高耸的楼群,把每处空间填满,即宣示着一个繁华大都会的全部内容,又给人难以喘息之感;东京入夜的灿烂灯火,让人总是亢奋难持,很难平静下来。它的空间形态,虽然还没有达到空间失态的严重程度,却也很难说是有序空间。东京因为举办1964年现代奥运会,从而获得了新的生机,一跃而完成了现代城市的基本构建。发展到今天,东京已实现了现代化目标,国际大都会地位十分稳固,街头到处可见豪华亮丽的现代化高楼,市内交通非常方便发达。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东京现在的城市形态问题,是整个城市已建得太“满”了,以至显得有些零乱,城市空间形态秩序感相对缺乏。因为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东京大地震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毁坏,东京城里已经难寻历史建筑,市中心传统样式的皇宫也是战后重建的。所以东京是以新建筑构成的城市骨架,即使有什么遗憾也没有修改的余地了。在东京的几个最繁华地区,如新宿、银座、霞关等处,一律都是高楼入云,天际轮廓线参差拥挤,街道间没有一点空隙,人行走在其间,常会觉得喘不过气来。一个太新太满的城市,尽管它可以非常的富裕,且极度繁华,但总给人奢华有余,而亲切不够之感。好在东京的建筑有一个优点,其造型和色彩都比较平和自然,没有过分的色彩渲染,否则东京那么多高楼云集一处,会让人无法忍受的。东京在战后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得益于经济的快速成长,而它的城市空间失序问题,也通过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做了弥补,这种本事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这是一座已经建“成”了的城市,建成了可以成为样本,也可以成为教训。

现在北京就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城市还处在大建设大发展时期。所以可以参照东京的城市建设经验,从它的既成空间状态和城市发展模式上,学到对我们有用的经验和教训。进入现代以来,特别是在城市的高速发展时期,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城市的先天条件限制以及城市的合理容纳量之间,必然会产生根本性的矛盾。反应在城市空间形态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空间失态”现象,即整个城市空间形态由于缺乏良好的规划控制,而呈现为混乱状态,从表面现象到内在运行机理上,都失去了和谐、有序和安宁,真要成了这样,城市的宜居目标就成了一句空话。北京还有机会,北京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开阔的城市空间还没有“填满”,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还有很多的可能,要无比珍惜这些未填满的空间资源,别让现代高楼占据全部天空。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机遇,也是挑战,而更长久的发展目标则是更严峻的挑战与机遇。就看我们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