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政绩观的误区 费凡  
 

所谓政绩,是指领导干部在其任期、任职范围内的社会实践中,履行职责所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贡献,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而政绩观,就是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的总的看法,包括什么才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和怎样创造和衡量政绩。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政绩观的科学认识与把握,以致于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陷入了种种误区,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一是重近轻远的误区

由于受考核机制和地区间盲目攀比等因素的影响,加上近年来各地党政班子大面积换届,不少年轻干部进入了领导层,他们都想在任期内快出政绩,多出政绩,因而在政绩创造上对当前和长远发展缺少全面分析、统筹谋划,重当前、轻长远的倾向十分明显。有的热衷于搞短平快项目,对涉及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只写在文件上,挂在口头上,得不到有效落实;有的为了早出和快出政绩,不惜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有的不顾地方目前财力和民力,通过大规模借贷,急于上大项目,搞大工程,沉迷于“速效政绩”、“快餐政绩”;有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求本届任期内有政绩,不给下届发展留财富。

二是重表轻里的误区

在追求和创造政绩的实践中,目前干部队伍中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重表轻里的思想倾向和施政行为。突出表现在,不少人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摆花拳绣腿。如好提一些徒有虚名的“大口号”,搞出一些花里胡哨的大景观,办这个“节”,开那个“会”,一味追求形式和热闹。工业上脱离实际兴办一个个开发区、乡镇工业园区,农业上大搞百座山、千亩园,图的就是好说、好听、好看、好汇报,以那些显山露水,形式上轰轰烈烈的表面成绩引起领导关注,博取领导好评。而对一些关系一地实质性的,需要加以强烈关注的问题,如事关一地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设施工程,结构调整工程,环保工程,人才培养工程等,表现得不够热心、不够重视、不够投入,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三是重虚轻实的误区

政绩有虚假和真实之分。时下部分干部在创造政绩的途径和手段上存在着重虚轻实的现象。他们不是靠艰苦奋斗,真抓实干,而是靠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求政绩、报政绩。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的领导抱着种种动机,如或为粉饰太平,或为取悦上级,或为捞取名利,或为个人升迁,任意篡改、虚报、伪造统计数字。把假说成真,把小变成大,把无吹成有,以此彰显其政绩突出,达到个人目的。

四是重显轻潜的误区

政绩有显潜之别。显绩是指效果明显,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如工程项目的建设、城市面貌的改造等。潜绩是那些不会立竿见影,在短时间内成效无法显示直接效果,人们一时不易发现和感受到的政绩,如发展教育,提升人的素质,兴修水利等,需要较长时期,甚至几代人锲而不舍,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来的政绩。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由于缺少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政绩,时下政府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评估、考核,存在着重显绩、轻潜绩的倾向,导致不少地方领导热衷于轰轰烈烈创显绩,忽略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建潜绩。

五是重硬轻软的误区

通常情况下,不少干部喜欢追求和重视看得见的硬绩,如硬指标,GDP增长速度,招商引资的规模等;硬环境,一地的交通设施、水电供应、形象面貌等。与此相反,往往轻视和忽略软绩,即那些不易量化,但需花费精力,需要常抓不懈且见效慢的事,比如创新制度,完善机制,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加强党组织建设,提高人的素质等等。这样重硬轻软,必然造成发展中诸多不均衡、不协调。

六是重物轻人的误区

目前不少干部对政绩的追求和创造,普遍地存在着重物轻人,即片面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增长速度,而忽视或较少顾及人的生存条件、生活质量、人的素质改善和提高的思想和行为倾向,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又为生产而生产,为增长而增长,影响了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配套发展。

七是重大轻小的误区

政绩有大有小,如何认识和对待政绩的大小,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不少人存有片面性。钟情于大事,认为干部建功立业,争创政绩就是要抓大事、干大事,比如要上大项目、建大工程。他们不屑于所谓小事,认为小事零零碎碎,不足挂齿。其实大与小不能一概而论,它们是相对而言的。且大与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八是重局部轻全局的误区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各级地方领导传统的政绩意识,一直为一任又一任的地方领导所效仿,反映了其在任一天,为民造福一天的良好愿望,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造福一方,争取本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只从地方角度出发,站在地方立场说话、办事、做工作,甚至为了地方利益,不惜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追求局部利益而不惜牺牲全局利益。这样创造的政绩,即使一时使地方的发展速度加快了,经济水平提高了,旧貌换新颜了,甚至因此被当地老百姓认可,传为佳话了,最终还是于国于民均无益。

九是重投入轻收益的误区

虽然政绩是领导干部自身各项素质的综合体现,但它毕竟不是领导干部个人的事,而是领导干部运用公共权力和整合部分社会资源获得的。离开了一定数量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资源的投入,政绩是不会凭空产生的。创造政绩需要成本,所以,在衡量、比较政绩的大小、多少时,不能只看GDP增加了多少,招商引资了多少;或者架了多少桥,修了多少路,种了多少草等,重要的是还要看施政成本、施政成效,看投入与产出比。

十是重人治轻法治的误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既需要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引导、保障和制约,也需要政府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但是,政府行政手段的调控必须依法、依权、依序,绝不能有超越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约束的行政权力、行政命令。可是,有的地方的领导干部嫌依法办事程序太多,门槛太高,时间太长,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一时半会难以实现,于是为了所谓的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出大政绩,便无视法律法规,或者钻法律法规的漏洞,通过行政命令,违法拆迁民居造广场绿地者有之,违规克扣辖区干部职工工资修马路者有之,违法违规强占耕地办企业者有之,并且是命令所到之处必须立即执行。表面上看这样的领导很有魄力,很有权威,创造“政绩”突出,实际上这是沿袭了封建专制强权政治的老套,暴露出他们迷恋人治,蔑视法律权威、践踏法律程序、逃避法律约束的本质。以人治代替法治,由此带来的是败绩而不是政绩,是祸害地方利益国家利益而不是造福百姓造福民族。

(作者系江苏南通市委党校副教授)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