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对跨文化经济交往的思考 向春玲  
 

2004年10月12-22日,应汉斯·塞德尔基金会邀请,我随中央党校代表团在德国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州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在9月15日的拜罗伊特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时,社会学系的库曼教授所作的学术报告“跨文化的经济交往”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兴趣。

世界上跨文化的经济交往自古有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跨文化的经济交流已经由原来交往范围狭小、交往频率低转化为世界范围内人们的日常行为。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自觉不自觉地纳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轨道。发达国家率先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跨国企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不甘落后,从而世界性的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这些跨国公司要雇用当地的员工、工程师甚至高级管理人员,同时要正确理解当地的市场环境。跨国公司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进行有效的跨文化的管理。在这方面,德国在中国的企业做得最有特色。

据了解,投向中国的外资中,来自德国的投资连续10年占欧洲各国对华投资首位。目前已有在华企业近2000家,共完成近3000个项目,总计超过75亿欧元。近年来,德国在华的跨国公司本土化趋势在加强,比如,“德国企业在中国寻找跨国经理人”项目就是德国企业本土化的一项重大举措。项目实施7年来,德方企业已经打造出251名优秀经理人,其中德国西门子(中国)信息通讯集团总裁于向国就是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并把中国文化运用到管理中的本土优秀管理人才。今年,德国企业在北京地区首批选拔出来47名未来德国公司职业经理人才,于9月飞赴德国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工作,而他们在出发前就纷纷被各家德国企业预定。

20多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主题是“请进来”,在加入WTO,我们不但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充分鼓励和引导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在国外投资、办厂,发展和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从目前来看,我国境外企业有6000多家,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乏如海尔、康佳、中兴这样的知名企业,它们实现了“境外生产、境外销售”,基本体现出了中国跨国公司的雏形。但是,中国在境外办跨国公司的历史短,经验也不足,中国跨国公司在国外的发展仍然步履艰难,其中对异文化缺乏了解和充分的认识,对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是必须要克服的一大障碍。

目前,中国正日益成为德国一个新的投资来源国。据统计,目前在德国有大约600家中资企业,总体投资达到2亿美元。这种投资的势头还在以很快的速度增长。但据了解,在德国或其它欧洲国家的中国企业,呈现出两种发展态势:一方面是较大型的投资项目难收到预期效益,而中小型投资项目发展呈相对稳定的态势。中国在德国的大宗投资远远不如德国企业在中国所获得的成功,其主要原因有:缺乏对德国以及欧洲市场的全面了解;对当地文化、制度和法律如劳动法、环境法以及税法等知之甚少;对难度估计不足等。 另一方面,很多中小型的中国投资项目在德国却表现得令人欣慰。中小企业在德国的成功都具备几个明显的共同点:都是有备而来;中方管理人员基本都比较熟悉德国的情况,大部分企业同时聘请能干的德国人担任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着中德两国各自的强项等。从这些因素来看,跨国公司的文化管理十分重要。

文化差异在跨文化的经济交往中是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跨国公司作为一个跨文化的国际性企业,意味着它们比其他企业的管理要更充分地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和多元文化的问题。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文化差异也必将成为中国“走出去”的跨国公司和跨国企业首先要跨越的一大障碍。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中作何反应,以及我们如何应对文化冲突的挑战将是中国跨国公司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