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信息文化两大产业的互动与融合 任青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全球性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同时成为21世纪的两大新兴产业。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因素已经全面介入了传统产业和传统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它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尤为巨大。在今天这种“高技术”与“大文化”结合的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众多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深刻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信息产业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文化因素同样已经深深渗透到科技领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信息与文化两大产业的互动与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现代信息技术为文化产品的品质提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新手段。文化产业的核心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文学,也包括现代影视艺术等。在信息技术进入人们社会生活的今天,优秀文化产品的创造往往是与先进技术的利用融为一体的,文化产品的创造无不是借助于完美的技术形态获得实现的。在许多领域,原创性的文化产品已经很难离开数字技术、现代网络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宽带信息传输技术的支持。比如目前最先进的音乐、摄影、建筑、电影等艺术形式,已经广泛地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从而使文化产品的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美。高新科技在文化产品中的先导作用十分突出。

现代信息技术开拓了新的信息文化产品的领域,增加了信息文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使得实物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通过声像集成在具体的广播、影视和互联网中,使文化得以产品化,进入市场,产生利润;同时,也带动了与生产这些文化产品相关联的硬件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各类图书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文化市场管理及社会服务信息网络等,都鲜明体现出了信息产业与文化携手并进的巨大优势。

信息与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遗产能够以新的形式得到再现、保存和传播,展现出特有的魅力和风采。历史文化遗产的积累与形成,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在全球化时代,一些强势文化依靠先进的技术储备对弱势文化进行冲击,他们在人类文明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中,以非常平等的形式,通过科技手段、话语体系,把自己的文化产品巧妙包装,以推行他们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达到建立“文化霸权”的目的。这对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带来了挑战。因此,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不仅可以以全新的形式将其保存传播下去,同时,也能够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应付这种挑战的能力。发育和完善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产业,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文化遗产不断数字化,是当代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文化的强有力支持。用精神形态的文化充实信息技术领域,促进信息技术健康合理的发展,这不仅是信息化社会的根本任务,也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人们在精神文化、思想意识层面受到深刻影响。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人类的生产劳动日趋智能化和信息化,文化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有了全新的变化,信息技术不仅渗透到了经济领域,而且渗透到了文化领域,以致于出现了科技和工具理性支配人类生活的趋向。“人的物化”“人的浅表化”“意义的丧失”“深度的丧失”“历史感的丧失”“爱的丧失”等命题的提出,正是这种趋向的真实反映。这种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显然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事实上,人们在充分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应该始终保持自己作为个体的独立性,力求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使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更多的人文内涵,更符合人性化的特点,这势必要求加大信息产业中文化内涵的分量,走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联手并行之路。

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待于行之有效的文化监督和管理。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超时空、虚拟、自由等特点,使网络世界成为无序而复杂的交往和生存空间,其结果是造成对人类传统伦理道德关系的强烈冲击。要想扭转这种倾向,需要通过文化监督和管理,营造网络中健康、文明、诚信的文化环境,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只有借助于先进文化的力量统帅技术,支撑网络空间,才能够保证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现代社会而言,信息技术所体现的力量是一种外在表现,而文化能量则是一种内在表现,二者相辅相成,犹如翅膀之双翼。无论从国外发展的经验还是中国面临的实际情况看,促使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汇流,并且保持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平衡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的协调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文化繁荣。一言以蔽之,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互动与融合是造就文化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图书馆)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