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何方? 王凤才  
 

西方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至今已经历了80年的风风雨雨。在度过了20世纪30―60年代的鼎盛期之后,70、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后期法兰克福学派用交往行为理论来重建批判理论,并把它扩展到话语伦理学和文化政治学领域;法国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1901―1991)在坚持日常生活批判主题的同时,又试图重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并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多元化”;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查列茨基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巴里巴尔转向了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尤其重要的是出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当今最有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1、“回到马克思”——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生态危机、探讨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并用生态学观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重建、超越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加拿大的莱斯(1939―)和阿格尔(1952―),以及法国的高兹(1924―)等人。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这两大问题,不仅加剧了人的异化,而且造成了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延缓并取代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因此,需要用小规模技术取代高度集中的大规模技术,使生产过程分散化、民主化;建立稳态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使这种批判与全球化问题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将生态社会主义构想进一步系统化,并有“回到马克思”的倾向,从而使它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甚至有人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

2、“理解马克思”——分析马克思主义

分析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英美等国迅速兴起的一种以分析哲学原则和方法研究、重释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柯亨(1941―)、W.肖(1948―)、罗默(1945―)、埃尔斯特(1940―)等人。分析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体系,甚至不是一个学派。它只是一种现象,至多是一种风格独特的研究路径,但它有三个共同特征:一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念的研究;二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探索;三是对马克思主义非教条式地理解。他们认为,应该以分析哲学方法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以澄清种种曲解和混乱,回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意上去。

3、“改造马克思”——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将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社会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文化批评家詹姆逊(1934―)等人。

詹姆逊的文化解释学显示了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其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被认为是研究后现代主义的权威论述,他的第三世界文学理论被当作是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先导。苏东剧变后,他更加自觉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认为存在于后现代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应该与后现代时期的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相一致,这就是:它是一种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重点是商品异化和消费主义。

虽然现在全面评价詹姆逊的思想还有点为时过早。但是,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评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却是事实。

4、“超越马克思?”——后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概念最早出现于1985年,是阿根廷裔学者拉克劳(1935―)和比利时裔女学者墨菲(1943―)在《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中提出的。他(她)们第一次宣称自己的理论是后马克思主义,并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具有民主精神的“后马克思主义”代替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他(她)们指出,传统马克思主义把复杂的社会现实简化为生产和阶级问题,由此,马克思主义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已经过时。这样,我们就必须超越马克思主义,“无怨无悔地拥抱后马克思主义”;并重新“制定社会主义方案”,唯一有前途的社会主义就是“自由社会主义”。

尽管人们对后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评价,但拉克劳与墨菲系统地误读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却是事实。可以说,后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甚至已经不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研究主题从对发达资本主义批判转向市场社会主义研究;研究重心从文化问题转向社会政治、生态等现实问题;地域分布从拉丁语国家转向英语国家。但是,无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态度如何,他们都得从马克思那里汲取精神养料和寻找理论支持。

历史与现实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而未来也不会没有马克思。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