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企业社会责任和法人治理结构 高尚全  
 

●从整个社会来看,具备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才能够形成实现社会责任分担的微观基础。在此基础上,政府才可能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制定相应的规则和制度,以企业的利益为纽带引导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中国的企业正在形成股东权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模式。股东权益正在逐渐被得到尊重,企业的社会基础责任在强化。但是法人治理结构仍然存在诸如内部监控机制缺乏、董事会与经理权限划分不明等问题,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存在逃避社会责任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普遍的产权存在形式是“人格化”产权,这种产权是社会形成良好信用关系乃至普遍价值认同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公民权利的重要标志。

●企业社会责任和法人治理结构结合的关键点在于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而实施的重点在于产权制度的改革。

在当前的时期,中国的企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已经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实现了原始积累,正朝着规范化公司的目标迈进。企业对于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企业的行为给社会环境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影响。而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则是决定企业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企业对社会有两类责任

企业对于社会的责任有两类。第一类是基础责任。企业对于社会的基础责任是立足于企业本身的良性发展。企业能够健康发展,就能够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就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这是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存在的基本意义,是企业的基本责任。第二类责任是在第一类责任基础上所连带产生的其它责任。企业在承担基础责任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外部性的问题。这些外部性的问题将对社会产生好的或者坏的作用。大家感受最直观的例子是环境污染。那么这些外部性问题由谁来解决?可以由企业来承担解决的责任,也可以由社会和政府来承担解决的责任,这应该根据各方所在社会的具体情况,通过制度的安排来实现责任的最优分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承担的责任就是第二类社会责任。

为了能够使企业有效地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需要两个要件。一是企业具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政府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规则。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根据环境的具体情况,作出科学的公司决策,这一决策符合公司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原则,符合公司的长远整体利益,因而使得企业的行为是可以预期和控制的。从整个社会来看,这样具备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才能够形成实现社会责任分担的微观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政府才可能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制定相应的规则和制度,以企业的利益为纽带引导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是法人治理结构是由经济体制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所确定的。具体到我国的国情,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就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企业逐渐担负起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过程。

改革以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变化

回顾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相应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错位的。在这一时期,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认为是不存在的。企业只是政府的一个分支延伸机构。政企一体,企业承担了许许多多本来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企业要负责职工的生老病死、职工的住房、职工的子女就学,形成了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与此同时,企业反而没有承担起基础的社会责任,将企业发展的责任放在了政府的身上。这样的结果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低下,社会支撑能力薄弱,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只能在低水平上进行维持。

从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政企分开,企业与政府逐渐分离。在国有企业与政府行政逐渐分离的同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出现了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在这样的治理结构下,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的实际控制者,竭尽所能采取各种手段从企业中谋取自身的利益,导致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员工、债权银行等利益受到极大侵害。这样的治理结构对社会责任的损害,一方面表现在企业尽可能地推卸掉应当承担的社会基础责任,大量发生逃税、造假账、通过证券市场圈钱、侵吞国有资产等行为,企业管理层对企业不负责任的管理导致国有企业效益下滑,众多企业无法正常运营、大量职工下岗失业。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的短期行为,对经营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毫无顾忌,大肆污染环境、无节制地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这样低劣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政府的各项调控措施失效,无论政府出台何种政策,企业管理人员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时期可以认为中国企业没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90年代末以来,在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国有企业调整改制等大的背景之下,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正在形成股东权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模式。股东权益正在逐渐被得到尊重,企业的社会基础责任在强化。同时,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完成了原始的积累,开始进入规范化的发展。这些企业更加重视长远发展,愿意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是这些进展还远远不够,法人治理结构仍然存在诸如内部监控机制缺乏、董事会与经理权限划分不明等问题。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存在逃避社会责任的问题。上市公司大量的违规案、频频发生的矿井事故,表明企业小股东、雇员、社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仍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因此,现在的法人治理结构仍待完善。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应着重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那么如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大前提依然是深化体制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再具体来讲,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着重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就是要根据产权的排他性和流动性要求,突破原有的观念束缚和体制障碍,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为各种产权提供平等保护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形成企业产权的多元化,有利于形成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制衡和激励机制。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首先要加快国有产权管理和运行体系的改革,明确国有产权分级委托的责任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十六大已经提出了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框架和原则,为深化国有产权制度改革打开了空间。在具体推进这项改革中,一方面应强调对国有资产行政管理的社会监督,各级政府国有产权管理机构应定期向本级人大报告资本或资产运作情况,并向社会公布;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应成为纯粹的控股公司,不直接从事商品或劳务经营活动,在法人地位上控股公司与所控股企业是平等的,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与此同时,国有资本应逐步从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鼓励民营经济进入。从而改善现有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使企业焕发生机。

其次,明确宪法对公民个人产权的保护,“公民个人财产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不可侵犯”已作为普遍的原则和理念写入宪法。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落实宪法已明确的理念。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普遍的产权存在形式是“人格化”产权,这种产权是社会形成良好信用关系乃至普遍价值认同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公民权利的重要标志。对于个人产权的保护使得个人产权能够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获得相应的地位,起到应有的作用。

最后,制定和完善有关个人财产保护的法律制度。有效的产权保护,必须有一系列相关法律对财产权利、责任以及遭受侵害后的诉讼、法律适用等内容的明确和具体规定。对于与宪法基本原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该废止的要废止,该修改完善的要修改完善。特别是应尽快理顺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民法典,使其成为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经济关系的重要法律。

在完成上述改革措施后,将形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良性修正机制,从而企业能够逐渐发展壮大,承担起企业对于社会的基础责任。政府的各项制度规则才能够真正发挥效用,才能够通过宏观调控和管理使企业承担起对社会的外部性责任。所以可以讲,企业社会责任和法人治理结构结合的关键点在于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而实施的重点在于产权制度的改革。因此,为了能够培育出更多的健康发展的企业,为了能够使企业群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更加完善和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