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应从“力量”的角度看生产力的要素 农华西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类解放的前提,共产党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对生产力的认识和理解极大地影响着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如果不能科学地认识生产力的内涵,就容易在发展道路上走弯路。

有关哲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以及教学中都习惯地认为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体现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并认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三要素”。随着生产力研究的深入,这种说法受到了质疑。从生产力的概念来看,生产力应该是一种“力”,而不是“实体”,并且这种“力”定义为“力量”比定义为“能力”更为精确。因为不管是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还是从生产力“productive force”的英文名称来看, “force” 指社会生产的力量,而不是能力(capacity)。从生产力的内涵来看,传统观点过分突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重视不够。改造和征服不是人们真正追求的目标,对环境的强烈改造以至威胁到人类生存的行为,并不能体现生产力的水平。因此,社会生产力首先应该体现为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的体现,即社会认知力。认识自然不仅是认识自然界中对人有用的资源,还包括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些,人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人们从自然中攫取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的力量的大小,决定了人类的需求获得满足的程度。这种力量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的资源,并非都能直接利用来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根据各种需要,把其中一部分资源转变为可以使用的产品。为了互通有无,还把各种产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配或交换。为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人们还通过创造新的劳动工具、发展新的生产方式等途径不断增强社会从自然界获取资源的力量以及把各种资源转变为人们需要的产品的力量。

根据以上论述,作者认为生产力包含的要素应该是:认知力、攫取力、制造力、创新力。这些要素似乎更能体现生产力的本质,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几个要素,涵盖了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

认知力是指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的体现,是形成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人们通过认识自然世界的各种物质,知道各种资源的用途,为各种资源的利用创造条件。此外如前所述,认识自然不仅是认识自然界中对人有用的资源,还包括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知力反映了一定社会知识的总水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认知力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产力其他要素得以发挥的前提。社会的认知力取决于人们对生产生活的认识、体验、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探索总结,以及这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因此教育是提高社会认知力的最主要途径。

攫取力是指人们从自然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的体现。攫取的本意是掠夺,这里指通过努力而获得。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从自然界中攫取食物、燃料、矿产等资源。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们攫取能力的大小。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总是尽可能地从自然中攫取资源。但并不是人们从自然中攫取的资源越多越好。当人们的生产活动强烈地影响到了自然环境,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生存的时候,攫取的方式和程度就应有所控制。人们的生产活动应当与自然保持平衡与和谐,这样才能使生产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攫取力的提高关键是生产工具创新和生产组织形式的优化。

制造力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把一定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社会需要的各种产品的能力的体现。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创造出越多人们需要的产品,制造力就越强。制造一个产品需要的时间和资源耗费越多,制造能力越弱。制造的产品不符合人们的需要,这种制造没有意义,意味着资源的浪费。提高制造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艺水平、不断优化管理形式,不断推进生产方式的革新,而使制造力能够得到合理发挥的关键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资源稀缺前提下一种好的资源配置机制。

创新力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发现或创造新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能力的体现。当然,这里隐含的条件是,这些创新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本能或人所共知的方法感受、观察和学习而认识一个事物,是认知。创新力包含着认知的成分,即创新也是对事物的一种认识。但创新是认识或创造尚未认识的事物,以及发掘认识事物和创造事物的新方法。提高创新力的最佳途径是创造宽容、自由和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

认知力和创新力主要体现为人的力量,属于劳动者的因素。攫取力和制造力主要是人通过生产工具以及一定的生产组织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力量。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取决于社会认知力、攫取力、制造力和创新力的高低,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发展这四个要素。因此,凡是有利于生产力要素发展的政策、制度、意识形态、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教育、管理、环境和科学技术等因素都应是大力发展和支持的对象。这里有必要指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条件之一。只是由于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和智能机器的出现,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逐渐超过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四个要素,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其实称为生产力的“第一推动力”更准确。上述各种因素可以大致归纳为两大类,即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自觉地使社会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佳途径。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党建部)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