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文化产品中的国家利益策略 曾凡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就开始忧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强势扩张侵害和覆盖。我们看到,美国文化从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面貌微笑着进入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而中国人除了被动地接受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可能的选择。好莱坞、麦当劳、自由主义……美国神话成为中国当代青年人心中的梦境。

为了摆脱弱势文化带来的心理压抑,作为“走向世界”的一种努力,中国的文化界开始努力向外界展示自己。美术、音乐、电影、小说、行为艺术,一切都是做给外国人看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外国某个专家某个评委会的青睐。确切地说,这其实不是“走向世界”,而是“爬向世界”。事实证明,以弱国小民的心态,乞求外国人垂青,永远也改变不了受人耻笑受人歧视的地位。因为你就是奴隶,你就是跟屁虫,你就是人家早就不屑一顾的垃圾。人家有什么理由非要多看你一眼呢?

文化是一种文明的历史积淀,文化的内涵只有在诞生这种文化的精神背景中才能得到最真切的理解。那种诺贝尔情结、奥斯卡情结,其实与文化交流和文化沟通无关,那只是文化殖民主义背景下,被奴役者渴求奴役者施舍的心态表现而已。

中国需要向美国学习,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但不是仰人鼻息,照搬照抄,而是学习他们那种开放的心态,学习他们那种主动传播自己文化的积极姿态。

美国文化的传播,其核心要素是向全世界宣传“美国神话”和“美国精神”。所谓“美国神话”,就是在任何场合都宣传美国的物质建设成就,美国的富裕生活;所谓“美国精神”,则是美国人向来标榜的自由、民主和爱国主义。在美国的影视作品中,“美国神话”永远是“美国精神”的物质基础,而“美国精神”则是“美国神话”得以实现的精神支柱。仔细看一看好莱坞影片就会发现,无论是爱情片还是枪战片,甚至在描写太空生活的科幻作品里,都溢满了对“美国神话”和“美国精神”的宣扬。通过许多资料我们了解到,美国政府在文化领域中宣扬国家利益至上论是不计代价的。不仅在管理政策上明确规定文艺作品必须维护和宣扬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投入巨额资金来推动对“美国神话”和“美国精神”的宣传。

而我们通常在谈到文化产品的时候,一方面是羞于开口,觉得文化产品是神圣的精神性 的,不能用“产品”两个字来亵渎。另一方面则是彻底的商业化,满脑子里只有钱,完全忘记了文化产品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产品。所以,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一些文化管理者和生产者那里就变成了两类极端化的东西,一种是专门用来评奖、给领导看的,一种是专门用来赚钱、给消费者看的。但是其中恰恰缺少能够承载中国文化精神和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把市场和文化立场结合为一体的文化产品。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现在提出“文化产品中的国家利益策略”这一概念,希望引起政策制定者、文化管理者和文化产品生产者(这包括作家、艺术家、各类文化艺术公司、出版商、影视制作人等等)的关注。

所谓“文化产品中的国家利益策略”,就是在政策上明确提出,要求所有的文化艺术产品(包括文学作品、音像作品和其他能够展示民族文化特点的艺术作品)都必须以爱国主义作为基本的精神背景,必须向世界传达中国人的积极乐观勤劳宽容等等正面的精神风貌。并且,对于那些确实具有市场潜力而又有丰厚精神内涵的文化产品,由国家给予充分的资金补贴,支持这类产品加入到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去。我们应该培育这种文化自觉和政策自觉。

这里的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是——“文化产品”。我们所谈论的,一定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是能够征服人心的精神产品,而不是以教训人为目的的意识形态宣传品。我们传播的应该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中国人的道德人格魅力,譬如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侠肝义胆,济困扶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而不是中国的某项具体政策。只有这种以人格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感染人的真正艺术品,才应当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扶持,也只有这样的产品才有资格参与到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去。在考虑和制订文化政策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尊重艺术作品的传播特点,把中国形象中国精神作为背景来灌注,而不是作为作品的内容要素来直接的、甚至直露的加以表现。

如果我们的国家利益,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的中国形象和中国人形象,都在故事中展开,都在故事中与观众(或读者)形成精神的共鸣,我们的文化产品策略就算是做成功了。我们的文化产品,也就成了中国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沟通媒介。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