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重塑重能力重业绩的人才标准 王疐曈  
 

据《中国青年报》载,山东某高校开出百万年薪招聘校长,应聘条件要求:“哈佛、剑桥、耶鲁等世界一流名校毕业生,有教授职称、博导资格”,“第一年至少输出10名学生赴哈佛、剑桥、耶鲁、早稻田等世界一流名校留学,每年指标递增,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在预计期限内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且使学院的学术、科研工作在世界学术科研界有一席之地。”哈佛博士陈琳凭借煞是辉煌的学历和编造的更加辉煌的业绩,求职成功,当上了国内第一位百万年薪的大学校长。但没过多久,曾对其寄予厚望的校方就将其炒了鱿鱼。理由并非学历有假,亦非觉察出他的业绩多为编造,而是发现“他的能力难以胜任”。这起海外学人为谋高就编造谎言回国蒙事儿的闹剧就此落下了帷幕,但由此反映出我国人才标准评判上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思。

客观地讲,一所刚开办几年的学校要实现“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在预计期限内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世界学术科研界有一席之地”这样宏伟的目标需要有诸多因素,需要有几代人的努力奋斗。校方那种立竿见影、点石成金的企盼极不现实,仅靠一个西洋名校的博士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一些国人看来:从哈佛这座“总统的摇篮”里出来的博士,当个大学校长自不在话下,即便是百万年薪的大学校长也应该是游刃有余的。事实上,从“总统摇篮”走出来的学子也并非都走上了总统的宝座,那些有幸成为总统的佼佼者,是在实践中历炼、奋进,能力不断提高、累积的结果。哈佛文凭绝不是成为总统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样也不可能是合格大学校长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国外,一个单位是否选用一个人,既看其资历,又看其经历和业绩。资历,表示某个人具备了什么条件,及其可能有的某种潜力,如学历和职称;经历,主要是指一个人以往的工作经历,在什么单位担任过什么职务,国外对人才的经历看得较重;业绩,指工作成果,如对于一个教授来说,主要是学术成果以及获奖情况,这也是最被雇主看重的。国外对以上三者的重视程度依次为:业绩在前,经历在中,资历最后,而我们国内目前正好相反,把学历职称等资历看得比其他都重要。自从1982年我国确立“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这一人才标准以来,学历职称便成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尺。学历等于人才,职称等于能力,哈佛博士这样的高学历者一定是无所不能的超级人才,被寄予厚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哈佛博士事件警醒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唯学历唯职称的人才评判标准。只有走出唯学历唯职称的误区,才能有效遏制那些急功近利者为了标榜自己是人才而去搞文凭,而把点子打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上;才能使人们拼成绩、比贡献,而不是拼学历、比职称;才能不埋没那些能力足够但学历不够的人才;才能避免那些能力不够但学历足够的人浪费大量宝贵的资源。唯如此,我国才能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真正的人才,人才强国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纵观整个事件,哈佛博士上任后出的问题是在履约能力上,然而我们的媒体更多关注的是陈琳“是否真是哈佛博士”,似乎只有假冒者才不具备做校长的本事,真的哈佛博士决不至于如此。然而事实就是事实,学历所能证明的只是某人曾在某处修过某些课程,更高的学历意味着研修的课程更多、更专,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学的最高学历也不能证明持有者就是高级人才。高学历者是否是高级人才,唯有体现其能力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