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食盐专营何以10年不破 倪 震  
 

眼下,一向“默默无闻”的盐业因不久前《半月谈》曝光其重重黑幕,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既然许多人都清楚,盐业的黑幕是由食盐专营体制造成的,而且,早就有专家公开呼吁应该废除这种体制,但为什么10多年来它能够“巍然不动”?这里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想,搞清楚这点对打破盐业垄断是十分重要的。

食盐专营体制之所以长期打不破,我分析,原因可能有这么几条:首先,尽管现行食盐专营体制是在1994年才实行的,但食盐专营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从战国时代起,国家就对食盐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食盐关乎国家财政和百姓福利。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盐税占国家税收的比例,还高达5%。因此可以说,这种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会使人们习惯地选择专营的方式来管理食盐。

其次,食盐看似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其实它是“无足轻重”的。过去我们说食盐重要,是因为相对于生产力的不发达和商品短缺而言的,现如今,整个盐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仅为1‰左右,食盐在人们消费中所占比例更是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想,即使是困难家庭,也不至于为食盐而发愁。所以,正是这种“默默无闻”,使得食盐体制问题不容易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食盐专营借防治碘缺乏病的需要给自己披上了一件维护食盐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外衣,从而使得这种体制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我国是一个碘缺乏区,大多数地方缺碘,而盐业资源又很丰富,搞盐业的企业也非常多,其中不乏一些企业为图牟利,不顾给后代带来的恶果,用非碘盐冲销市场。而以专营方式在食盐中强制性加碘被很多人认为是清除碘缺乏病最安全、经济、有效的手段。

但是,这种为确保加碘而实行的专营政策,今天看来,实在是市场经济的倒退行为。它不仅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符,而且国家希望能以此解决碘盐普及难的初衷,也并未得到有效实现。因为作为利益主体,盐业公司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来执行国家政策,开展相关活动,而且由于政企不分,碘盐计划实际执行的情况又无人检查和监督,因此也就很难做到公正和公平。比如,盐业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垄断利润,把凡是绕开他们销售的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碘盐和工业盐统统称为“私盐”,并重点打击,而真正需要他们服务的偏远落后地区合格碘盐的普及和市场净化工作却没有很好跟进。

不仅如此,这种以限制生产力为手段,以垄断经营为目的体制,其结果就是伪劣私盐的泛滥。近年来,由于“暴利”驱动,盐业公司内部执法犯法倒卖“私盐”的现象屡禁不止,私盐贩子与盐业系统内部人员勾结贩私盐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最有名的就是河南省商丘市盐业分公司原经理王喜书特大贩卖私盐案,王因贩卖私盐达万吨被列为中国私盐第一号大案。而在产盐大省青海,有碘缺乏症患者近18万人,其背后隐藏的也是贩运私盐现象的久禁不绝,私盐占据了该省三分之一市场,致使很多牧民长期食用无碘盐和工业盐。

食盐专营10多年的历史表明,这一制度带来的弊端远大于它的好处。但是,对于盐业公司来说,它却可以“食盐安全”的名义,借助这个体制来谋利,因此,它也就有动力去极力保护这个体制。我们看到,各地盐业公司还在借加强食盐市场管理之名,把食盐专营扩大、延伸,竭力强化专营体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有前国家经贸委盐业管理办公室在2001年提出对盐业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也不能“撼动”这一体制的根本原因。

所以,从上述分析来看,要打破食盐专营体制,首先需破除的是它能维护食盐安全的意识。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