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耶鲁:一座小城里的学术教堂 封丽霞  
 

在去耶鲁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所著名的常青藤大学坐落在美国东岸小城纽黑文。三百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纯朴和简陋的小渔村,由于耶鲁大学的前身“大学学校”(Collegiate School)搬迁到此而逐渐繁荣起来。后来又由于英国商人伊莱林·耶鲁的慷慨捐助,大学改名为耶鲁大学,纽黑文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耶鲁城”。三百年后,耶鲁大学成为与哈佛、普林斯顿齐名的美国学术重镇,纽黑文反而成了耶鲁的附庸——倘若没有了耶鲁,纽黑文只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人们告诉我,纽黑文人口大约有11万,而耶鲁的学生就占了4万之多。在圣诞节、感恩节这些举家欢聚的日子或是学生的假期,纽黑文几乎就成了一座“空城”。

在清晨的阳光里,信步在寂静的草坪和街道上,秋日的气息沁人心脾,我深深地被耶鲁校园的那种自然美和建筑美交织而产生的和谐风景所吸引。古典的哥特式建筑和乔治王朝式的红褐色建筑与平坦如茵的草地交相互映,几棵鲜亮的红枫摇曳其中,还不时有金黄暗红的叶子顺风而落,点缀在深秋校园的各个角落。在明朗的蓝天白云映衬之下,整个校园显得十分地雅致和秀丽。耶鲁的建筑大多以巨大的石块砌成,高大巍峨,雄厚深沉,钟楼似的屋顶直插云霄,与我在欧洲看到的哥特式教堂在外观上极为类似。耶鲁大学图书馆——斯特林纪念图书馆(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是一座颜色灰暗的宏大建筑群,从正前方看简直就是巴黎圣母院前脸的简约版再现。走进那扇经过几个世纪岁月的侵蚀,略现笨重的大门,昏暗的穹形大厅迎面而来,大白天也亮着巨大的挂灯。若不是有穿着现代制服的工作人员和学生们来往的身影,我肯定会怀疑自己做梦到了中世纪的某个学园。耶鲁大学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是《古登堡圣经》,据称是西方第一本活字印刷的书,它现在像是熟睡的老人躺在图书馆的玻璃展示柜里。站在美丽而庄严的图书馆前向四周环视时,可以听到远处教堂传来的悠扬钟声。

与图书馆隔了一个街区的耶鲁法学院是美国排名第一的法学院,“斯特林法学院建筑群”常被人们誉为耶鲁最美的建筑,这也是我见到的最美的法学院。当我第一眼看到它时,我不禁诧异:是不是到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教堂?法学院建筑群充满了哥特式教堂风格,大门墙垣厚重,门洞深邃,门顶呈圆弧状的八字形,沿着门框有精美的雕刻;主楼宏伟挺拔,给人一种庄重圣洁之感,外墙用的红色面砖又为这组建筑群在庄严肃穆之中添加了几份温馨浪漫。一进学院大门,迎面是一条古色古香的拱形长廊,在长廊两侧的深色木门内是一间间的教室。法学院的内部装饰采用了教堂常见的彩色玻璃窗,当然窗子上的图画不再充满了圣经人物,而是与法律相关的逸事和场景。特别是在法学院三层图书馆(Lillian Goldman Law Library)入口处正对着的就是整个一面玻璃窗墙,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缤纷,配上周边墙上的巨幅历史名人油画,显得富丽堂皇。法学院图书馆由于哥德曼先生的资助而得名,它有着教堂主厅的高旷和深远。几乎一眼望不到头的巨型书柜和华丽的吊灯、地毯使得整个阅读大厅高雅气派,舒适的沙发以及每个座位上柔和的台灯又有一种让人一坐下就不愿起来的安逸感。而且,克林顿和希拉里在这里发生的爱情故事又使得这一切带上了浪漫传奇色彩。绕到法学院主楼的背后是“中庭”,这是由主楼背面和三组错落有致的小楼围成的一个精巧“四合院”,院内绿草如茵,几个现代雕塑和长椅安静地躺在那里。这些小楼是法学院教授和管理人员的办公室,透过窗户经常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顺着草地间的小道再往后走,上几层台阶穿过一个可爱的石头门,一座四层小楼就映入眼帘,这是法学院的“客房”(Guest House),住着攻读J.D(法律博士)学位的法学院学生和各国的访问学者。我在耶鲁期间就住在这里。

为什么耶鲁大学图书馆和法学院的设计者们要把它们设计成教堂模样呢?在耶鲁期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许他们的用意在于告诉世人,图书馆就是一座世俗的“知识教堂”,法学院是一座古典的“法律教堂”,而耶鲁就是莘莘学子心目中神圣的“学术教堂”吧。那么,他们为什么又对鲜明的哥特式教堂风格如此青睐呢?我思考良久。大概是他们认为巴洛克式风格过于华丽张扬,而洛可可式风格则过于温雅细腻,只有哥特式蕴涵的是一种严谨、平稳和沉静的风格,它体现的是不断向上的动势和对知识天堂的崇高追求,最适于用在大学的建筑设计上。哥特式教堂高高耸立在城市的上空,就像知识的高峰雄踞在世间之上,永远指引着人们。人们常说欧洲中世纪晚期哥特式建筑的出现,标志着人文主义的觉醒和向往知识的新时代曙光的降临。面对着哥特式的巴黎圣母院,雨果盛赞道,这“简直是石头制造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在哥特式的斯特拉斯堡教堂前面,歌德说出了他的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走在偌大的校园里,虽也能看到几座现代建筑寂静地矗立在那里,但是显然它们不是耶鲁建筑的经典,不是这里的主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耶鲁在建筑风格上就像是一组哥特式教堂的建筑群,它让人感到学术的古老、传统和神圣,让人感受到知识所带来的高雅和宁静。它让身处其中的人不断地去思考宇宙与人生的道理,不断地追求精神的天堂。耶鲁学人也好像是抱着一颗虔诚的心在此修行的“修士”和“修女”们,只不过他们苦修的不是圣经而是现代知识。无怪乎,耶鲁人常常骄傲地自诩为超凡脱俗的“知识精英”和“精神贵族”。这也就不难发现耶鲁人宁静内敛和温文尔雅的言谈举止中所折射出来的“贵气”和他们强烈的精英意识。路上匆匆而过的青年人常显出成年人才有的深刻和自信,图书馆里闪现的也总是年轻而严肃的沉思表情,课堂上则充满了执着的辩论和求知的欢愉。在一种宗教氛围笼罩下的耶鲁以静谧和深沉为美,很少有喧闹的场面,学生们最多放松地躺在草地上看看书或是打打球。只有在节日和有重要赛事的时候,学生们才一改沉静的“隐者”风范,纽黑文这个平日寂静的小城才热闹起来。

话至此,如果你认为耶鲁的学生是一群不识人间烟火的苦行僧,或是一群远离尘嚣和淡泊名利的刻板学究,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也许正是受到这座小城“知识教堂”的熏染,耶鲁人培育了一种不断向上追求和进取的精神品格,也成就了他们“敢为天下先”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与胸怀。从耶鲁这座“学术教堂”走出来的杰出校友中,有13位学术精英获得诺贝尔奖,5位成为总统(耶鲁素有“总统摇篮”之称)。美国各届内阁中,将近十分之一的成员来自耶鲁。十多位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毕业于耶鲁法学院。更令耶鲁人自豪的是,其他许多著名大学的创始人或校长也来自耶鲁,如普林斯顿、康乃尔、哥伦比亚、芝加哥等,因此人们亲切地称耶鲁为“美国学院之母”。对于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耶鲁人骄傲地说这是发生在两个耶鲁校友之间的角逐,因为不管布什还是克里,他们都是耶鲁的毕业生。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