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都江堰的联想(外一题)  
 

来到都江堰,没有一个人不被这个古人的伟大创造所震撼。行走在岷江边上,望着滚滚而来的江涛,脑海中想象的全是那些两千多年前秦朝时发生的惊天动地的情景:成千上万的堰工在李冰的指挥下,喊着劳动的号子,挖河道,垒石方,淘滩作堰,改天换地,愣是让奔腾如野马的江水顺从人类的意志,流向平原,流向沃野,灌溉良田。深谋远略的蜀郡太守李冰设计并指挥建设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工程。更令人吃惊的是,两千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都江堰不仅仅是一处古迹,一处世界顶级的文化遗产,它仍然作为一处成功的水利工程发挥着作用,而且功能还不断扩大,当年修堰时,可灌溉土地100万亩。而今,经过两千多年的继续开发,修整,它的灌溉面积已经扩大到1000万亩!周边的环境不仅丝毫没有被破坏,相反,自然生态得到了极其科学巧妙的建设和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深入地认识了都江堰的伟大、科学、精密和远见。

千百年来,走到这里的文人墨客总要用文字、诗句、楹联等方式留下自己的敬仰、感慨和赞誉,积累下来,已是重重叠叠、密密匝匝,文采飞扬,熠熠生辉,令后人不敢轻易下笔。

在这里,我读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位伟人在这里写下的四个字:“造福万代”,心头猛地一热。

当他写下这幅题词的时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初起的火红岁月,一大批肩负民族复兴、国家繁荣重任的共产党人在他的带领下,开始重新思考民族的命运,开创中国新的历史篇章。我想象着,他站在这里,心潮翻滚,陷入沉思。从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他汲取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这力量必将注入到自己和战友们正在从事的改革大业中。为整个民族谋求幸福、为子孙万代创造美好生活。这是两千多年前李冰和他的堰工们的愿望,今天,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宏愿。是啊,“造福万代”!这四个平实至极、朴素至极的字,从他的笔下写出,与其是对前人创造的赞叹,毋宁说是一种夫子自道。

他曾经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洞察历史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知晓普通民众的盼望和向往,他知道应该怎样将时代的各种力量凝聚起来,推动这时代的力量为中国人民造福。他做了,做得义无反顾,决不后退。而且,他还告诫后人,“一百年不动摇”!

正因为这样,他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两千多年前的人们身上,他从李冰身上看到了那种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了民族的兴旺和百姓幸福而九死不悔的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就是因为千百万优秀中华儿女秉持这种精神,不断推动整个民族走向光明和进步。他自己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员。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事业,他的业绩和思想,已经化为中国历史进程中连接过去、指向未来的坐标点,所以,这四个字在更深远处的意义上来理解,也是一种嘱托和叮咛。没有雄才大略和宽阔襟怀的人是无法写出的,即使写出,也没有这样的气魄和力量,更无法激励后来者。

杜甫的成都

我出生在河南省巩县。虽然未满周岁就离开了那里,再也没有回去过,却经常乐于向别人炫耀:我和大诗人杜甫是同乡哎。在我的想象中,杜甫是个一脸愁容的瘦小老头,才华横溢,但很有些迂腐和古板,然而对人极有情有义,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写诗诉说自己多么想家,多么挂念家里的老婆孩子,挂念朋友。特别是挂念着漂泊四方的朋友李白,而李白特别没良心,从来不把他放在心上。他却“痴心不改”。他在动荡的年代中经历了悲惨的遭遇,却总是想到怎样“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虽身家性命难保,却始终忧国忧民,他的诗作写的都是社会和人间的情感,特别是同情下层人民的遭遇,成为千古绝唱。

到成都,当然要去拜谒“乡亲”杜甫的遗迹,那个几乎被秋风卷走屋顶的草堂。然而,到了草堂,使我大为惊奇,我原以为,草堂只是茅屋而已,没想到,茅屋只不过是这里很不起眼的一角。这里早已是房屋错落、门厅洞开的大院子!各种参天的大树层层叠叠地遮盖着烈日,潺潺细流滋润着园子中的万物。各个朝代的建筑,廊、桥、亭、台,成为草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来,自唐以后,成都人就把杜甫当成了自己家乡的骄傲。而且,在随后的时间里,多次修葺了草堂,不仅维修了建筑,而且扩充了园林,美化了环境。

看来我真是孤陋寡闻呐。我和伙伴们在这里转悠了一个下午,享受着遮天绿荫带来的清凉。院子里到处是石凳、木椅,哪怕随地而坐也很干净。而且很安静,车水马龙的喧哗几乎听不到,甚至周围也没有拿着小喇叭的导游叽哩哇啦地向游客耳朵里灌常识。很多院落里坐满了成都当地人,而非游客,他们扇着大蒲扇到这里泡茶馆,扯着韵味十足的四川腔摆龙门阵,听戏,自娱自乐。显然,这里已成为成都平民的休闲娱乐天地。

我恍然大悟,成都人没有把杜甫当神一样供着,而是将杜甫化成了日常生活。他的诗歌不仅留给成都浓墨重彩的文学经典,而且,他的生命遗迹用一种最平民的方式继续福泽后世。他永远不会冷清、寂寞,在朝代更迭、岁月流逝中,永远在他身边的是普通平民,这样,杜甫的诗魂也始终以一个平民诗人的身份,存在于天地之间,也留在了成都。成都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爱他、敬他、亲近他,从不离开他,嫌弃他。他的诗歌、他的思想和他的情怀也浸润和熏陶着成都。草堂已经融为成都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成为成都这座城市个性的一部分。所以,只要谈到成都,人们除了提起麻婆豆腐、赖汤圆和龙抄手,肯定联想到杜甫,联想到草堂。

现代诗人冯至在《杜甫传》一书中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这话令我妒嫉成都人。(余青)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