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马桶效应  
 

为什么好强、倔犟的塞尔维亚人在美国炸弹面前低下了头,最后不无屈辱地把自己的总统米洛舍维奇送到了海牙国际法庭受审?

从历史上看,塞尔维亚人一直以坚忍不拔、不屈服于外来强权而著称。远的不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就是由一群塞尔维亚热血青年通过刺杀奥匈帝国皇太子来点燃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由塞尔维亚人组成的(由克罗地亚人铁托领导的)游击队,与德国纳粹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最终赢得了胜利。在科索沃危机中,面对美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南斯拉夫人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民族性格。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用血肉之躯,轮番守卫在贝尔格莱德市区的重要地段。

这样一个在希特勒法西斯面前昂首挺胸的民族,最后竟然屈从于美国的轰炸。这似乎有些令人费解。然而,更令人感到诧异的还是南斯拉夫对西方做出让步的直接且重要的原因之一,居然在于抽水马桶的无法使用。风马牛不相及吗?似乎其中自有道理。美国空军轰炸的目标起初集中于军事目标和与之有关的交通枢纽,后来则转而推毁诸如水厂电厂之类的民用设施。城市供水供电系统的瘫痪,直接导致了严重依赖水电的居民家庭卫生用水。如果抽水马桶失效仅仅一两天,那么人民或许还可以忍受;如果停用十天半月甚至更长,这类貌似一桩小事的事就可能变成大事了。尽管经历了多年的社会震荡,但不管按什么标准来衡量,南斯拉夫人的生活至少都属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准。那些过惯了现代文明生活的广大都市居民,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离开了习以为常的抽水马桶,一连多日在户外或以其他“非常手段”来解决“日常问题”,事态就立刻变得严重起来,久而久之,人们便开始对时局失去耐心,以致大众逐步达成了一种共识:恐怕国家政策或高层政府官员该有些变换了。

随之而来的,便是传媒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那一幅幅画面:人心浮动,签署城下之盟,大选后政府更迭,前任国家元首变成国际法院的“阶下囚”,但民众生活趋于正常。

把生活方式,或把已经无形中成为日常生活之组成部分的习惯链条突然打断,并将它与民众的心态以及政府政策纳入一个逻辑框架中加以说明,还是很有些意义的。

(2004年第21期《经济学家茶座》张宇燕)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