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岁月流淌的神韵  
 

——读《乔羽文集》

当年的“一条大河波浪宽”,流过了近50年的岁月,流淌出了几代人对祖国和生活的挚爱,也流出了无尽的词坛神韵,流出了今天的《乔羽文集》。如果没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没有《牡丹之歌》,没有《难忘今宵》,中国人这几十年的生活也许会缺少一些滋味,甚至缺少许多激情、浪漫和快乐。时至今日,乔羽这位77岁的笑口常开的幽默睿智的老人,仍然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新鲜的调味品,丰富这个时代的感情和生活。

乔羽的语言很平常,平常得你一看就明白,平常得你几乎不觉得有任何特殊地方。“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这些都不过是对生活中人们熟悉的语言略作加工而已。但是它们正因为切近生活而获得了持久传唱的魅力。歌词对于乔羽如同根雕艺术,最少的刀工运作,给自然留下最大的空间,却成就了一个最美妙的艺术世界。“平常心是道”,禅家说。然而这平常心却是一种最难得的境界,得“道”者才会具有而且保持它。平常心在乔羽的歌词里。

只平常并不就是艺术,否则就会处处是“艺术”,就没有了真正的艺术。平常成为艺术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恰好”。古人云:“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乔羽之词之文,总是贴切自然而恰到好处。他在《九华道上》说晴雨:“大大方方的雨,羞羞答答的晴”,其诗平易,其意蕴却有多重;他写《世界需要热心肠》:“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热心肠”,看是民语俗谚,细读却觉无可替代,“添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

读乔羽歌词或诗词,令人心舒气畅。这种感觉来自上面说的“平常”和“恰好”,也来自那种“两头俱截断,八面起清风”的通透。他看乐山大佛,一句“最喜我佛临流坐,一片天机出石头”,其语之鲜活之灵动之通达透彻,已至妙境。他写《东周列国》电视剧主题歌,一句“黎民百姓长久,功名利禄短暂,一部青史等闲看”,道出了千古不易之理。熟悉的人知道,乔羽读书博杂,尤喜哲学,且有独到的体悟,这正是其词通透的原因所在。

对乔羽的诗人们不如歌词熟悉,但正因为如此值得认真一读。 “看罢苏州看嘉州,三江豪气一望收。”“诗酒英豪说李白,古南池畔起高台。我来已是千年后,犹见青莲次第开。” 其行云流水之势,令人有畅快淋漓之感。在《皖南道上》,细雨之中,心有触动:“山萦萦处水盈盈,细雨轻车皖南行。忽忆九千佳弟子,一时俱没道途中。”先写婉转山水,细雨轻车,后写“忽忆”、“俱没”的“九千佳弟子”,令人感情急转直下,直欲泪下。此非一般行云流水之句,已如飞流落瀑,摄人心魂。是的,千年之后,乔羽的诗词中有李白诗风的某种复活。

记得是歌唱家王昆在乔羽作品研讨会上说了一句出人意料的话:“乔羽的文章比歌词好。”能否这样说,我不敢肯定,但他的文章也是平易、恰好、通透,行云流水,至少并不比诗词逊色。而且最值得称道的是,大量的文章是褒奖同行特别是词界后来者的。这是乔羽与众不同的大家之气,师者之风。有词文如上,有风范如此,词坛泰斗之尊,可谓当之无愧。(钟国兴)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