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感悟哈佛政治文化  
 

到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之前,我就对这个被誉为世界第一名校的学府充满了神秘感。她何以能稳居美国常春藤大学之首而经久不衰?她为什么能够每年都吸引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到此深造?为什么哈佛毕业生的桂冠就那么值钱?为什么她能够凝聚那么多各学科的世界一流专家在此安身立命?哈佛成功的奥秘何在?

这次到哈佛,虽然主修的是国际战略问题,但探索哈佛的奥秘却一直牵动着我的神经。虽然不能像对待主业那样去专门地进行研究,但通过观察、聆听、交谈、思索,我还是感悟到了一些东西。说一千道一万,哈佛真正的成功奥秘是她独特的政治文化,即哈佛人的思维方式、治校理念和风气习惯。暂且用“政治文化”一词来表达这些东西,以免同学校的文化教育、文化生活等相混淆。

这所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并没有一个能将其主要机构、部门容纳其中的,就像我们中国人常见的那种宽阔的、师生都生活在里面、小独立王国般的校园。所谓的“哈佛小院”(Harvard Yard)只不过是哈佛大学的前身——哈佛学院的所在地,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横穿过去只用两分钟。现在院内只是文理学院的所在地和本科一年级学生的住地,此外,哈佛大学最主要的图书馆和教堂也在院内。其他各学院和机构都坐落在这个小院子附近以及数十里外的波士顿市区。

别看这个地处剑桥市中心的“哈佛小院”不大,但却很有名。她不仅是哈佛大学的中心和象征,而且还是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到了大波士顿的人,都免不了要看看哈佛这个世界第一名校,而看哈佛,主要就是看这个小院。不知是一种制度安排,还是沿袭下来的传统,哈佛大学的高年级本科生每天都义务为参观者当导游,向游人介绍哈佛的历史及“名胜古迹”。这既是对学生们口才、能力的一种锻炼,也是对他们进行“爱校教育”的一种绝好方式。

谈到“爱校教育”,需要提一下哈佛的一项制度安排。所有本科一年级的学生,都住在“哈佛小院”内,待到二年级后,都离开小院,自己找房子住。这既是为了方便新生的学习、生活,也是在培养他们的哈佛意识。最令人赞叹的是,校长和教育长的办公室就设在小院内,学生们有事情可以随时直接向他们反映。

参观“哈佛小院”,最让人称奇的是小院中的道路。小院只有供行人用的路,机动车是进不了院子的。一条条人行小道,纵横交错,穿过园内的草地,把草地分割得七零八落;每两座楼之间的道路,都是直线,人们无需践踏草地去抄近路。据说,很早就如此。建园人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人们行走方便是最重要的,校园美观是其次。再说,即使你不留出道路,崇尚自由的哈佛人也会踏出一条路,他们才不会每天都绕路走呢。

说起哈佛人崇尚自由,无人提出疑义。哈佛所在的州——麻萨诸塞是美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1620年,“五月花号”载着的那批清教徒就是在这里上岸并开辟殖民地的。据说,这批清教徒对美国后来的历史影响重大。同样是欧洲人的殖民地,北美和南美就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主要原因就在于最初开拓者的思想观念不同、治国理念不同。浸润在自由主义空气中的麻州自然也就是民主党的大本营之一,现在正同布什角逐总统职位的克里就是这个州的参议员。有这样的政治地理环境,哈佛人都崇尚自由也是顺理成章的了。哈佛人自由到什么程度?仅举一个小例子。每年圣诞节过后,学生们都要经历一次大考。哈佛有一个自发的传统:每到大考前的某一个子夜,大学生们就在“哈佛小院”内点起数堆篝火,然后围着篝火在雪地上裸奔数分钟,男男女女都一丝不挂,除了极个别亚裔女生穿着内裤外;在他们裸奔时,人们尽可以围观、拍照;其场面真是让人惊叹!这个传统一直延续着,其间的动力何在,众说不一。不过,既然形成了传统,自有它的道理。

一座高等学府,能成功、成名,主要还是取决于有一批优秀的教师、专家队伍。哈佛汇集了一大批各学科的世界一流专家。就拿国际政治来说,有亨廷顿、约瑟夫·奈这样的大师,有付高义、麦克法夸尔这样的一流中国问题专家,也有江忆恩、陆伯斌这样的中青年著名学者。值得一提的是,哈佛的各下属机构,都吸纳了许多客座教授和研究员,而这些人都以能在哈佛客座而自豪,珍惜这个头衔甚至胜过他的本职。哈佛何以有如此的吸引力?一位访客对哈佛学人的风气、理念、思维方式做了这样的概括:做学问,不做学究;讲学业,不讲专业;重特别,不重级别。其大意是:哈佛人将做学问当成一种事业,而不是获取功名的手段,即使你成了名,如果不继续做学问,而是以学究自居,那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与哈佛人在一起,他们关注的是你在研究什么问题,而不在乎你过去学的是什么专业;哈佛人看重的是一个人在哪些领域有专长,而不重视你顶着什么级别的头衔,不管你是教授,还是讲师、助教,只要你有研究专长,有成就,就会得到承认和尊重,在学术圈内会受到同等的待遇。

哈佛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她不像国内外许多学府那样有专门的搞国际问题的院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哈佛不重视外部世界。其实,哈佛是非常开放的。虽然没有专门的国际问题院系,但是哈佛的每个学科、每门课都含有国际的内容。实际上,哈佛的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国际化的,所有的教授、专家同时也都是国际问题专家,他们研究、讲授的每一个问题,都与国际联系起来。不仅如此,哈佛在国际问题研究中的许多领域可以说一直是引导潮流的。就拿东亚问题研究来说,除了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亚洲中心、日本中心、俄罗斯中心、韩国中心这些有相当规模的编外研究中心外,其他像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事务中心等部门都有不少研究东亚问题的专家。而且这些编外中心与各院系还在人事、业务上相互渗透,在学术研究上进行合作。

哈佛的开放性与国际性还体现在中国问题研究上。燕京书社是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机构,在那里搞研究,可以不必懂英文,那里的研讨会都以中文为工作语言。本人所在的费正清中心是美国最早建立的以中国问题为主的研究中心,自称其当前的中国研究专家队伍在美国是最强大的,每年都接待上百位来自全美及世界各地的兼职研究员和访问学者及博士后。费正清中心曾代表哈佛大学邀请并接待江泽民主席和温家宝总理,足见其影响力。费正清中心能有今天的影响力,也是得益于她有一批高素质的专家队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费正清的兼职研究员陆伯斌就独具慧眼,主动上门要求同我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进行研究合作,到目前,这项合作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2002年双方在北京举办国际研讨会时,时任我校校长的胡锦涛同志还接见了部分与会专家。

也许与发达的中国研究有关,哈佛师生对中国一点都不陌生。非常有趣的是“抱佛脚”之说。坐落在“哈佛小院”中央的约翰·哈佛(被认为是哈佛大学的创建人)铜像自然是这里的最主要名胜,来此参观的人都可看到,铜像的一只脚铮亮耀眼。据说,每到大考前,学生们都要摸一摸铜像的脚,因为他们知道Harvard的中文译名是“哈佛”,而中国有“临时抱佛脚”之说。铜像坐在高台上,佛脚是抱不着的,所以只好摸一摸。(作者刘建飞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