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农村小康的着力点 吴永平 杜万智 张松  
 

——对湖南怀化时30个行政村的调查与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如何使农村实现全面小康,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近期,我们组织专门力量,走访了溆浦、新晃、靖州、辰溪、中方等5个县共计10个乡镇30个村近300户农户,与他们详细座谈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感到,农村若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目前亟须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在调查中,农村广大干群普遍反映,当今社会,农民素质决定财富、决定命运、决定一切,是农村奔小康的关键。这一点尤其在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上表现更为明显。中方县下丰坡村的两家葡萄种植户,种植葡萄的地点仅一田埂之隔,且种苗相同,但一个相信科学,一个迷恋经验,结果相信科学的,亩产8000斤,收入近1.6万元,迷恋经验的,亩产只有3000斤,收入不过6000元。另外,我们在调查分析影响农户贫富的因素时还发现,有一个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力的农户家庭年收入,是一个连初中文化程度劳力都没有的农户家庭年收入的四~五倍。

通过调查,我们深深感到,贫困村与小康村,贫困户与小康户普遍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循环。小康村、小康户,尤其是特富村与特富户,普遍存在着一个良性循环。即经济基础好,物质丰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力度大,而教育、科学、文化的先进,又反过来有力地促进着经济的发展。而贫困村、贫困户,尤其是特困村、特困户,刚好相反。可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首要和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我们认为,一要在进一步巩固普及义务教育和农村扫盲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农村初中生实用技术的学习。农村一个初中毕业生,只能说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还不等于有了谋生的技能,只有再学一到两门实用技术,才能自谋生计。二要加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充分依托各级职业学校、党校、农民夜校等教育阵地,对农民实施系统的教育培训。当前,国家应特别加大专项投入,指定相关农业院校,按一村一名或一村数名大专生的额度分配,对毕业后有志于回乡务农的农村高中生,实行单独考试、单独设置教学班的办法,为农村免费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三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要从基础抓起,加强农村文化图书设施建设,加快报刊、杂志下乡的递送速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有奖竞赛活动,并形成制度坚持下去,积极构建学习型农村、学习型农民。

二、要准确细分农民类型

这次,我们在对30多个行政村进行调查时,发现当前的农村人员,其身份和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有的常年居住在农村,但不是农民身份,就是农村中的农民也出现了多种分化。有的虽是农民身份,已不再种地;有的大部分精力花在农业之外;有的已经或正在转向其他行业;只有少数农民仍在一心一意地发展农业。当前,如果整个农村人员按照其主要劳动时间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分类,至少有以下五种:一是“非农户”。即常年居住在农村的城里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国家发放的工资或自己在城里已拥有的稳定性收入。这其中包括一部分定居于农村的城市单位退休人员。二是“脱农户”。即家庭主要劳动力的主要劳动时间从事的都是非农产业,家庭收入都来源于非农产业。三是“以农为副的农户”。即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大部分劳动时间从事非农产业,兼带种植部分农田,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来源于非农产业。他们之所以还要兼农,主要是出于对土地的留恋,出于对今后生计的保险考虑。四是“以农为主的农户”。即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大部分劳动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但也兼带从事二三产业,如短期外出打工、农闲从事运输等;家庭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于农业,非农产业收入也占有一定比重。五是“纯农户”。即家庭主要劳动力的主要劳动时间都从事农业,家庭收入也都来源于农业。其中,除了部分种养大户外,绝大多数农户属于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生活十分艰难,属于以务农为生的职业农民。

近年来,如何促进农民增收,上上下下都很关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多种政策予以支持,但效果仍然不够明显。原因何在呢?调查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对农民进行正确分类,导致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可见,科学细分农民,准确掌握“农民”这个群体内部的职业构成和收入结构,是研究制定对农民相应的扶持政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细分农民类别,才能更好地因类施策,在扶持措施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对于“脱农户”,应当通过土地制度、房屋和宅基地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户籍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使他们全家从就业、居住到户籍向城市或小城镇彻底转移,从而将他们从农业、农村、农民中分离出去。又比如,对于“纯农户”,就要作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其中,对现有的种养大户,应当鼓励和支持他们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向建立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的方向发展;对一般农业小户,应当引导和支持他们调优种养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和收入水平,对个别特困农户则加强救济,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

三、要充分发挥村支两委、党员干部、富裕大户和新型合作组织的作用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谁是需要借助的主要力量?谁是需要帮助的主要对象?经过调查,我们感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所要借助的主要力量不是广大贫困户,而是村支两委、党员干部、富裕大户和新型合作组织。调查中,我们所到之村,凡是搞得差的,不仅村支两委和党员干部能力弱,没有发挥作用,而且既无富裕大户,也无新型合作组织。凡是搞得好的,不是村支两委的战斗力、凝聚力强,就是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不是富裕大户的思想境界高,带动效应强,就是村级经济新型合作组织的贡献大。为此,我们要切实加强村支两委、党员干部、富裕大户和新型合作组织这四种带动力量的建设,使其在小康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坚持突出“两抓”,切实增强村支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要抓机制。要不断完善村级班子的培训机制、监督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选拔机制。尤其是在村级干部的选拔机制上要不断创新。要进一步拓宽村干部的选拔范围。要允许既可立足本村选人,又可面向全乡、全县、全市甚至全国选贤;既可从农村优秀人才中选任,又可从城镇职工及国家公职人员中选拔,同时鼓励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里任职。在选拔方式上,坚持党管干部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扩大民主,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广泛推行公推、公选、下派、招考、招聘等多种方式选配干部。二要抓发展。要在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和处于瘫痪状态的村级班子的基础上,发展一批新党员,培养一批后备干部,增强村级党员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其次要在进一步扶强扶大农村大户的情况下,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富而思源、富而思进,使其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谈判地位和竞争能力。

四、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当前农村应尽快建立健全三种社会保障机制。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民减负保障机制。调查中,广大农民反映最强烈的负担,不是农业税费,也不是人情来往,而是医疗和教育支出。关于医疗方面的费用支出,新晃县卫生局一位副局长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在当今条件下,农民就一次医(不住院),在乡镇需开支100元,在县城需开支200元。住一次院(按15天计算),要花3000元。去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02元,这就意味着,一个4口之家一年中只要有一人住院一次(15天),就会花掉全家半年的纯收入。这种高额的开支,一方面,致使农民有病看不起,严重损害身心健康。我们这次走访的行政村中,有40%的劳动力人口和70%的老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人都是需要医治的,但因缺钱,只好拖着、忍着、挨着。另一方面致使农民因病返贫。据我们抽样统计,目前农村因病返贫的家庭占返贫家庭总数的48%。关于农村教育费用,不少教师和家长也给我们算了一笔帐:现在,送一个子女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需7000多元;读完高中要2万多元;读完大学得花5万多元。按我市去年农村人平纯收入2033元计算,农村要送一个大学生,需要花掉全家7年的纯收入,就是完成一个初中毕业生,也需要花掉全家3年的纯收入。农村的教育与医疗花费太重,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减轻这方面的费用,作为减轻农民负担的主要工作来抓。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医疗与教育行业的整治力度,坚持宣传与惩罚并重的原则,严禁乱收费、滥要价。其次要尽快建立医疗和教育合作机制。对医疗要积极开展家庭合同保健、大病统筹、单病种保险。对教育要在推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切实加大投入,逐步实行国家统筹。要在搞好希望工程的基础上,建立农村教育助学机制,对农村学生读书进行补贴。同时,要尽快把当前农村家长有义务出钱让小孩读书的义务教育,变成国家义务出钱让农村小孩就读的义务教育。

二是要尽快建立农村弱势群体救济机制。这次走访,我们发现每个村都有4、5户痴呆傻十分严重或残疾程度很深的农户,有的长年瘫痪在床,有的精神不正常。对这些人给予智力、志气等帮扶根本无法奏效,只能进行无偿救助。同时,我们所走访的村中,老年人口(60岁以上)的比例每年都以1%的速度增长。而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年轻人的比例每年又以1%的速度下降,以致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因老龄化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障机制的建立。要在进一步完善以家庭为主的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对老人进行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储备基金,不断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使农村的养老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

三是要迅速完善农业风险补偿机制。我们必须尽快完善农业的补贴机制,以此进一步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目前,要以贯彻中央1号文件为契机,除认真落实国家现行的直补政策外,还要积极发展农业避灾风险,为农民增收构筑安全有效的防范闸门;要重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仓储建设和出口补贴,缓解农产品的过剩压力;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