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尊重和顺应基本生态规律 刘德龙  
 

陕西省榆林市孟家湾乡的农民,背着柴草到沙漠腹地去搭设沙障。方格形的沙障可以有效防止沙丘的移动。

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重新审视过去的生态文化观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反思,破除不正确、不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探索和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推进“五个统筹”的基础和平台。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毫无例外受到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制约。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种经济——社会——自然的复合系统。自然则包括人类的生存场所和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和生态的要素,诸如地球周围的大气,地表的山川土地,江河湖泊海洋,地下的各种矿产资源,以及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人类自身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形成了总体上的生态环境,即广义上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进步与自然演化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人类时刻都要与自然发生千丝万缕、无法割舍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都同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源、发展之基。没有一个多样性的大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构成因素,它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作为从自然界进化中分离出来的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生物,又不是消极地处于生态系统某一生态位上的被动性生物。人类有着社会性,能够创造自己的文化,通过文化这种特有的手段,超出于生物层面之外,按照自己的意志能动地作用于自然,影响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这一方面表现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和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泄废弃物;另一方面表现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等等。因此,人类实现其生存和发展基本要求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首先是处理人类的消耗力与自然的养育力的关系。没有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人类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但这种消耗必须是有一定限度、有适当边界的,因为自然的养育力是有限的。其次是处理人类的破坏力与自然的修复力以及人类的发展力与自然的支持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必须相协调,生态系统必须保持一个良性的循环。所以,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源、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绝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

可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包括正确生态价值观在内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是由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决定的,是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需要。在我国,更是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薄弱的基本国情出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过去由于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过分强调人的因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必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极不重视,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相当突出,从而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产生了极大威胁。工业文明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繁荣和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的同时,也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祸根。美国学者弗·卡特和汤姆·戴尔曾用一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勾画出人类破坏生态的轮廓:“文明人跨越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了一片荒漠”。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急剧膨胀的人口已经使自然生态不堪重负,地球有限的空间和养育力显得特别捉襟见肘。拼资源求增长的发展方式已走入死胡同。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舍环境谋发展使自然生态日趋恶化。伴随着人口的剧增、对自然物无节制的索取以及对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大气污染严重,森林资源减少,绿色覆盖率降低,荒漠化扩展,可耕地大量减少,水资源严重危机,干旱、洪水、公害事件和重大恶性传染疾病频频发生,都直接和间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损失。现代社会在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不得不频频应对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

的确,理性的失范己经使人们的生态价值观在迷失的歧途上走得太远。如今,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大灾难,人类已到了迷途知返、悬崖勒马的关键时刻。如果再不及时悬崖勒马,改变粗放的发展模式,重建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同良性发展,人类将会自绝生路,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客观现实决定,重新构筑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的生态环境价值观,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