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1958年炮击封锁金门回顾 徐焰  
 

1958年夏秋季解放军炮击并封锁金门的行动,曾被称为“八二三”炮战,是当年轰动世界的重大事件。这一年8月23日下午17时30分,459门火炮突然轰击金门北太武山背后翠谷的国民党防卫部,在硝烟飞腾和弹片如雨的瞬间,有三名防卫副司令毙命。随后85分钟内落下的3万发炮弹又将全岛变成一片火海。当年在炮击中被称作“死亡之谷”的翠谷,如今已经被对岸的金门县政府开辟为旅游胜地,海峡两岸游客们到地只是观光,而那场炮战所包含的深刻寓意至今仍值得认真回味。

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多方面考虑

自1955年解放浙东列岛后,中共中央发出“和平解放台湾”及“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呼吁,海峡两岸出现了三年多相对平静,此间在日内瓦、华沙又进行了中美大使级会谈。1958年夏季以后,毛泽东从战略全局考虑,又亲自指挥了一场炮击金门的作战。

1958年金门炮战前后,我国正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解放军总数减至237万人,达到全国解放后的最低点。不过中共方面的和谈呼吁没有得到蒋介石响应,国民党军对大陆的侦察袭扰未完全停止,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台湾问题上又陷入僵局。因此,毛泽东决定寻机对国民党军采取军事打击,并以靠近大陆的金门岛为目标。当时在面积仅120平方公里的大小金门岛上有驻军8.5万人,占台湾国民党军总数的六分之一左右,是其主要的“反攻基地”。

炮击金门的直接起因,是1958年7月的美、英出兵中东干涉他国内政的事件。毛泽东曾在中央会议上解释说:美国在中东烧了一把火,我们也在远东烧一把火,看他怎么办。(吴冷西:《文仗和武仗》,《传记文学》1994年第1期第6页)

从这一战略意图出发,炮击金门主要不是一场军事仗,更重要的是一场政治仗、外交仗和宣传仗。炮击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占领金门,也不是单纯想消灭多少敌人,主要目的在于牵制美国的军事力量并摸清其对华战略的底盘,惩罚台湾当局并促其和谈。当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和台湾当局对这一战略意图并不清楚,都在猜谜,而毛泽东则成为这场戏剧式战争的总导演。

炮击金门的准备工作自1958年7月中旬开始。7月18日晚,毛泽东召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空军、海军负责人指出:金门、马祖是中国领土,打金门、马祖,惩罚国民党军,是中国内政,敌人找不到借口,而对美帝国主义则有牵制作用。毛泽东同时还设想:以地面炮兵实施主要打击,准备打两三个月。为掩护地面炮兵集结,7月下旬解放军空军集中600余架战斗机,分别转场进驻福建各机场,从7月29日至8月22日同国民党空军进行了4次空战,击落国民党军飞机4架,击伤5架,迫使国民党空军活动线由福建内地退到海岸线以外。与此同时,海军鱼雷快艇部队也以“陆上行舟”的方式,由铁路输送进入厦门附近海面。

7月下旬,地面炮兵部队在金门对岸完成准备后,毛泽东考虑到国内外诸多因素,又于7月27日指示“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第377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8月20日,毛泽东终于确定了最后决心,下令对金门国民党军予以突然猛烈的打击(不打马祖),把它封锁起来。同时还提出:是否考虑登岛作战,视情而定,走一步,看一步。(《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第39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解放军陆军的36个炮兵营及海岸炮兵6个连集中到前沿,分为厦门、莲河2个炮兵群。前线指挥员通过对国民党军被俘、投诚人员的询问,知道下午17时半左右为晚饭内散步时间,岛上的高级军官多在工事外,因此不预先试射,以突然火力急袭的方式,于8月23日下午这一时刻开始猛烈炮击。果然,对方除防卫部三名副司令当场丧命,饭后在翠谷户外散步的“国防部长”俞大维也被弹片擦伤。随后,解放军持续进行炮击,并于8月24日出动鱼雷快艇拦击由金门逃向台湾的运输舰,当场击沉1艘,重创1艘,使岛上守军处于被封锁的状态。

共产党、国民党和美国的三方微妙斗争

解放军炮击金门的行动,轰动了台湾和太平洋彼岸的白宫。蒋介石一则以忧,一则以喜,既害怕在金门的军队被歼,又希望看到美国被拖入对华战争。此时美国因不摸虚实,调动包括6艘航空母舰在内的数百艘战舰到台湾附近海面,政府和军方也就是否帮助国民党保卫金门、马祖展开争论。9月4日国务卿杜勒斯发表声明:“我们已经认识到确保金门、马祖已经同保卫台湾日益有关”。总统艾森豪威尔后来在回忆录中却记述,美国并不打算为金门、马祖这些岛屿而同新中国作战,发表这个声明是“让共产党猜不透”,实际是一种战争讹诈。

据前苏联外长葛罗米柯晚年的回忆录记载,赫鲁晓夫此时也害怕中美发生大战,特派他于9月初赶到北京了解情况。毛泽东说明了炮击的意图后,并说明一旦打出事来,中国自己承担,不拉苏联下水。赫鲁晓夫得到这一保证,才发表了措辞较强硬的支持中国的声明。

美国为了对中国实施威胁和试探,于 9月7日出动2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到金门海域,为国民党军运输舰护航。在此之前,毛泽东于8月25日的中央会议上便说过:“美国同国民党订了共同防御条约,防御范围是否包括金门、马祖在内,没有明确规定。美国人是否把这两个包袱也背上,还得观察,打炮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侦察蒋军的防御,而是要侦察美国人,考验美国人的决心。”(吴冷西:《文仗和武仗》)。美国军舰的出动,正好为这种考验提供了机会,不过炮击也要冒与美国开战的风险。经过一天反复考虑,毛泽东于9月8日命令福建前线炮兵,待美蒋船队再接近金门时即开炮轰击,“只打蒋舰,不打美舰”,美舰开火时没有命令不许还击。(《叶飞回忆录》第660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

当时前线有几百门炮,美蒋船只又是混合编队,若有一门炮打偏了就可能击中美舰。为确保万无一失,前线指挥员向各炮群一再重申了毛泽东的命令,并在战术技术上做了具体部署。9月8日美蒋混合编队再次接近金门时,解放军以43个炮兵营组成的炮群开火,当即击沉国民党军登陆舰“美乐”号。出乎前线指挥员意料的是,美国军舰一炮未发即急忙退出战场。9月11日,4艘美国军舰再次掩护国民党军运输舰队向金门驶来,周恩来亲自布置了打击方案,国民党军运输舰一遭打击就急忙向外海逃走,美舰也退向外海并一炮未发。

对美蒋混合编队的两次炮击,使中共中央摸清了美国的战略意图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底盘,认识到美国是在确保其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国家在战略上取守势。同时毛泽东还认为美国在金门、马祖问题上实行的是脱身政策。摸清了美国的战略底盘,使中共中央能够放心地大幅度裁减军队,国防经费在国家财政开支中的比例也降至10%左右。

9月中旬以后,由于解放军持续猛烈炮击,国民党军不敢再以船队直驶金门,而以舰船停泊外海,用水陆输送车分散向岛上运输,同时加强空投。由于解放军炮兵对海面目标提高了射击精度,水陆输送车损失很多,运输机飞临金门时又遭解放空军和高射炮打击,运输量达不到岛上最低需求量的一半。美国则公开表示只肯“防卫”台湾,要求蒋介石从金门撤军。

当时从台湾海峡的复杂情况特别是中美之间、美蒋之间、国共之间的关系考虑,毛泽东认为夺取金门在军事上已不需要费很大力气,但是若不能同时解决台湾问题,日后开展对台工作会更困难。国民党当局失去金门、马祖这两个在大陆沿海最后的象征性据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或“台独“将更方便。在10月3日至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侦察任务已经完成,问题是下一步棋怎么走。对于杜勒斯的政策,我们同蒋介石有共同点:都反对两个中国,他自然坚持他是正统,我是匪;都不会放弃使用武力。毛泽东又说:可以设想,让金、马留在蒋介石手里如何?这样做的好处是金、马离大陆很近,我们可以通过这里同国民党保持接触,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打炮,什么时候需要紧张一点就把绞索拉紧一点,什么时候需要缓和一下就把绞索放松一下,不死不活地吊在那里,可以作为对付美国人的一个手段。(吴冷西:《文仗和武仗》)。

根据这一战略设想,10月5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了《关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指出:“把解放金马和解放台湾统一来解决的长远利益比较起来,则不如把金马暂缓解放仍由蒋军占领似乎较为有利。”福建前线从10月6日起停止炮击,中共军委也确定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决策,准备在将来有利情况下实行对台、澎、金、马“一锅端”的政策,不首先夺取金门。解放军对金门岛一个多月的火力封锁,从同日起予以解除。

为争取蒋介石抵制美国,采取“单打双停”

1958年10月6日解放军暂停炮击金门后,美国政府声明表示“欢迎”,却又提出“永久停火”和各方都在台湾海峡“放弃使用武力”的要求。当时美军留驻台湾海峡,台湾当局仍又拒绝和谈,中国政府若承诺放弃在台海使用武力,就等于承认台湾海峡两岸分离的事实。

10月21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到达台湾同蒋介石会谈,在会谈中要求蒋介石从金门、马祖撤军,并放弃虚幻的“反攻大陆”的旗号。当时美国的意图是先使大陆与台湾彻底分离,在国际上制造“共产党中国”和“自由中国”这“两个中国”并存,下一步隐含的目标便是制造“台湾独立”。蒋介石很清楚美国的用意,气愤地表示:在我活着的时候不会撤军。当时蒋介石虽狂妄地以正统自居,却坚持不放弃“一个中国”的立场。

蒋、杜会谈经过一番争吵,最后双方勉强达成某些妥协。美国许诺增加对台援助,国民党政府在美国压力下宣布“反攻大陆”依靠三民主义,而“不凭藉武力”,并减少在金、马的驻军。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毛泽东更强调留下金门、马祖不打,同时绝不接受“不使用武力”的要求。

根据既要争取国民党当局,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又要继续保持战争状态的要求,毛泽东最后确定采取一种象征性战争安排。10月25日,由毛泽东起草、以彭德怀名义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我们两党间的事情很好办。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逢双日不打金门的飞机场、料罗湾的码头、海滩和船只,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大小岛屿上的军民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应,包括粮食、蔬菜、食油、燃料和军事装备在内,以利你们长期固守。如有不足,只要你们开口,我们可以供应,化敌为友,此其时矣。”(《人民日报》1958年10月26日)希望自己包围的对手能长期固守,已属罕见;愿意向敌方提供补给品,更属中外战争史上的奇闻。

毛泽东起草的这篇文告,规定了双日对金门“四不打”,即不打飞机场、码头、海滩和船只。六天之后即10月31日,中央军委又进一步发展了“四不打”的方针,决定:“今后逢双日对任何目标一律不打炮,使国民党军人员能走出工事自由活动,晒晒太阳,以利其长期固守;逢单日略为打一点炮,炮弹一般不超过200发。”从此,中央军委正式确定了“双日不打单日打”的新方针。

对金门“单打双停”的炮击,被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称为是“滑稽歌剧式的战争”。这种使世界舆论都感到惊讶的奇特炮击,已经完全是政治性的战争:单日打,表示中国内战仍然存在;双日停,让国民党军固守金门,是将美蒋拖住,并对台湾军民表示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

实行“双停单打”方针后,从1959年1月起金门地区象征性的炮击又持续了20年之久。其方式由双日不打发展到春节、国庆等节日不打,中央军委以后又要求打炮时尽量不打死人,炮弹均打到海滩无人地带。国民党军事实上也接受了这种象征性战争的安排,在单日偶而发炮还击。在隆隆炮声中,双方长期无一伤亡,这也形成了海峡两岸一种特殊的对话。从1959年起,国民党军拦截大陆商船和派战斗机进入大陆的行动也都停止(派遣侦察机的活动仍在进行)。1961年我国经济严重困难,出于对外缓和的需要,同年12月中央军委通知福建前线停止实弹射击,只打宣传弹。随后国民党军基本也照此办理。

1958年炮击金门的斗争,既是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一种惩罚和施压,又是打击美国分裂我国领土、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的行动。中共中央、毛泽东指导东南沿海斗争时,采取了政治、军事、外交、宣传等多方面的斗争形式,斗争策略也时有变化,但是其根本目标却是不变的。这一基本目标就是,驱逐美国的军事力量出中国领土,促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在炮击过程中,中共中央、毛泽东既以武力显示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又始终采取了一系列谨慎的措施。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斗争艺术,使台湾海峡的战事达成了事实上的平息,对于后来的中美和解和海峡两岸改善关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炮击金门时的指导思想和斗争艺术,对今天的人们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福建民兵用气球向金门飘送宣传品

向马祖广播的高音喇叭

民兵运送炮弹到炮击金门前线

1959年向金门岛和台湾省施放标语筏和宣传风筝

人民解放军炮兵某部在炮击金门前表决心

我海军航空兵轰—5飞机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