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诺曼底告诉我们什么? 刘波  
 

6月6日,是举世瞩目的诺曼底登陆60周年的纪念日。1944年的这天,在英吉利海峡的东岸法国诺曼底,美英盟军进行了一场气势恢宏的登陆作战,这是人类有史以前最大规模的登陆作战行动,其作战代号“霸王”的确名符其实,任随时光流逝,世人都难以忘记那场精彩绝伦而又豪气吞云的战役。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1944年6月6日凌晨,美英盟军三个空降师18000名伞兵,乘坐2400多架运输机和1300架滑翔机,黑压压地扑向诺曼底德军后方;2219架盟军的轰炸机,如暴怒的蜂群呼啸而来,向德军阵地狂轰滥炸,平均每公里正面扔下的炸弹达100吨以上;盟军的海上舰炮以每公里达53.7门的密集的炮火网,排山倒海般地打在德军的滩头阵地;第一登陆突击波10万大军,分别在5个海滩登陆;盟军4000多艘各型登陆舰船、1000多艘战斗舰艇在英吉利海峡排成十列,穿梭而行,横排达32公里,场面颇为壮观。

诺曼底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作战。美英联军参战兵力为1个集团军群3个集团军共36个师,153万人,各型舰艇9000余艘,飞机13700架,总兵力达288万人;德军有6个师、3个军团9万人,有鱼雷艇、潜水艇200余艘,飞机400架。双方的兵力比为28:1!

诺曼底之战前,德军从全局来看,已经处于战略守势。纳粹德国的法西斯盟友日本在亚洲已陷入中、美等国反侵略战争的包围之中,自顾不暇,无力与德国进行战略配合;其意大利盟友已经向同盟国投降。在欧洲,德军东西两面受敌。而盟军则不然,美、英等国联手出击,苏联在东部战场策应,无论是军力、民力,盟军都远超出德国之上。

德军在诺曼底进行的抗登陆作战得不到法国人民的支持,仅在法国当时就有近50万人在进行反对纳粹的武装斗争。诺曼底战役打响后,起义武装与盟军登陆部队遥相呼应,使德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法国抵抗组织的游击队也使得德国的援军迟迟到不了诺曼底。

被誉为东方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说得好:“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诺曼底战役之前,盟军其实就已稳操胜券了。

攻其无备,出奇不意

如此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开始后,德军方面却是猝不及防,G集团军总司令隆美尔元帅,此刻正在德国的赫尔林根探望他的妻子;第一党军装甲军军长狄垂希正在布鲁塞尔;第七军团司令多尔曼正在云尼斯指挥一个兵棋演习。总之,德军的防务是比较松懈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德军并非不知盟军会在西欧沿岸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希特勒还曾下令从挪威至西班牙的大西洋沿岸构筑一条抗登陆地带,称为“大西洋壁垒”。但德军判断具体的登陆地点是在加莱地区,而不是诺曼底。这是中了盟军调虎离山的计。为实施诺曼底登陆行动,分散德军的防御力量,盟军策划了一个世界军事史上盛况空前的欺骗计划,代号为“卫士”。其主体计划为“坚韧”计划。

“北方坚韧”计划,是由英国军官麦克劳德率领一支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扮成一个并不存在的拥有35万人的英国第4集团军,假装在英格兰集结,并将配合美、苏军队,准备向挪威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此来牵制德军在北欧的27个师。“北方坚韧”的行动收效甚好,以至于德国驻在挪威的10万大军在诺曼底登陆开始后,还老老实实地在那里苦等盟军的进攻,一直等到诺曼底登陆战役结束。

“南方坚韧”计划,则是是要创造一个并不存在的美国第1集团军,由50个师、100万人组成,集结在英格兰东南部,“准备”在法国加莱登陆,诱使德军认为盟军登陆的方向是在加莱。为增强这部戏的可信度,盟军派出了美国的虎将巴顿将军来担任第1集团军司令。于是,第1集团军的司令巴顿将军频繁出现在英格兰各地;模拟军、师、团机关的假电报在空中飞来飞去;有关第1集团军的新闻报道常常“不小心”地从报纸、电台泄露出来;坦克停车场、油料堆集场、医院以及各种输油管道等大型军事设施也在英格兰南部大地上逐渐出现。

为蒙蔽德国人耳目,造成盟军将在加莱地区登陆的假象。盟军在加莱对岸的英国多佛尔地区制造了大量的假象,如设置了大量的假登陆舰艇和物资器材堆集场。另外,在对法国海岸进行侦察和轰炸时,对加莱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空中佯动。原则规定:凡派一架飞机到诺曼底地区侦察,就派两架飞机去加莱地区佯动侦察;每轰炸诺曼底地区一个目标,就轰炸加莱地区2个目标;凡在诺曼底地区投一吨炸弹,就在加莱地区投两吨炸弹等。这一系列欺骗行动让德军相信盟军确实将在加莱地区登陆,即使诺曼底的硝烟升起时,德军仍认为那不过是盟军的佯动而已。

“兵者,诡道也”。盟军在谋略方面早已胜德军一筹。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再加上谋略得当,其胜券归属就更不消说了。

上下同欲者胜

面对盟军强大的两栖进攻,德军的反击十分混乱,并且软弱无力。希特勒寄予重大希望的抗登陆体系——“大西洋壁垒”几成摆设。历史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其时德军防守西线的有隆美尔、龙德斯泰特、古德里安等著名的骁将,昔日威风凛凛的“第三帝国”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内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内部矛盾重重。

首先,希特勒与手执重兵的将领互不信任。由于目睹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及不得人心的纳粹暴行,许多纳粹军官对昔日十分崇拜的希特勒产生了怀疑、不满,甚至反对。隆美尔在战中公开发表反战言论,并向希特勒要求停战。一群德军高级军官还秘密组织起来,计划刺杀希特勒,参加者之一就有西线第二任总司令克鲁格元帅。这些密谋者希望盟军的进攻加速希特勒的失败,有的还故意帮助盟军散布并不存在的巴顿第1集团军56个师的军力,借故将第2、第116装甲师保存起来,以期用于政变。

其次,由于希特勒出于控制军队的原因,人为制造德军高级指挥官的相互牵制,指挥权不统一。作为盟军统帅的艾森豪威尔能够对整个盟军的海、陆、空各军兵种实施绝对有力的控制,遇到将领们发生矛盾时,他善于及时做出适当的处理。但作为西线德军总司令的冯·龙德斯泰特,对驻法国的纳粹德国的空军和海军根本就没有控制权;隆美尔作为他的下属权力却常不受他的节制,以至于龙德斯泰特被俘后也没有搞清楚,到底是由隆美尔指挥战斗还是由他指挥。

再次,龙德斯泰特与隆美尔在怎样进行反登陆的作战指导上有着严重的分歧。龙德斯泰特认为最精锐的10个装甲师应该留在后方,以便实施强有力的反击。但隆美尔主张把这10个师部署在浅近纵深等待反击,他认为“主要的战线在海滩上”。希特勒则搞了一个折衷方案,6个装甲师配置在北部海岸浅近纵深,4个装甲师配置在南部深远纵深。折衷方案最终“两头落空”。隆美尔的第21装甲师曾给盟军带来过较大的麻烦,但终未能挽回败局,而其他装甲师,却因需希特勒的授权,在等待命令中,眼睁睁地坐失良机。

“上下同欲者胜”是极为重要的“知胜之道”。而“上下同欲”的政治基础显然是“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生,可与之生,民弗诡也。”上下一心,团结奋战,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