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靠什么来保护传统节日 邓聿文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被亚洲某国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将很快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一事虽经媒体澄清,但也在网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多人表达了他们对传统节日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在我看来,诚如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所言,端午节被列入别国遗产名录让人很尴尬,但倘若能因此使人们更深入地去思考怎样来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乃至传统文化,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近年来,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年轻一代对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渐渐没兴趣了,认为这些节日土气、不够时尚,反而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一些洋节越来越重视。比如,今年情人节,玫瑰销量在中国就达到美国的2.6倍。

剖析传统节日受冷落的原因,有人从经济的角度,认为是西方的强势经济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用;有人从民俗学的角度,认为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因此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说反倒显得是一种负担;更多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认为是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对洋节推波助澜的结果,等等。

应该说,上述几方面是传统节日遭遇冷落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根本的原因。因为它们解释不了下面这个事实:我们看到,不论是我国的台湾、香港,还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人们在欢天喜地过洋节的同时,它们的传统依然良好地保存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对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比我们自己做的还要好。

此外,中国民间也不缺乏节日文化资源,而且从经济的可开发性来看,有着丰富精神内涵的传统节日并不比洋节差。按理,在缺乏西方文化传统的中国,洋节应该是处于劣势的。所以,问题肯定不是出在上述几方面。

那么,问题会出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出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上。借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话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谈起中国传统文化,不少人可能会不约而同地用“封建”和“落后”来形容。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的不断挫折,使中国人渐渐形成一种观念: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是现代化的最大阻碍。受此观念的影响,也由于对民族文化遗产价值的无知,在那些急于致富的人们和急于出政绩的官员眼里,一座数百年的深宅大院不过是一堆东倒西歪的破房子,一段明清古城墙不过是妨碍交通的土石堆。这些年来,由于一些人对传统的无知和蔑视,被毁坏的传统文化资源可说是数不胜数。特别让人忧虑的是,一些市长县长镇长在破坏文化珍宝时,心中没有一点点负罪感,反而认为自己是在为民造福。

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文脉一断,青年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去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他们与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所以,要改变疏远传统文化的状况,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由此来看,把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对加强民众的认同感是很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建设中,各级官员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如果还像过去一样,一边高喊着保护传统文化,一边却为了政绩需要,动不动就破坏文化资源,即使有更多的传统节日,有更多的世界遗产,对提升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也是没有用的。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