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在英国查资料  
 

英国国家档案馆

英国的图书馆、档案馆事业极为发达,图书资料的收藏数量庞大而丰富,这既得益于英国人有收藏图书资料和文物的传统,也与它近几百年来作为世界强国疯狂推行殖民政策、积极参与国际角逐密切相关。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它一方面从其他国家特别是落后的被侵略国家搜罗了大批图书资料,另一方面形成了难以数计的外交档案、商业档案、教会档案和私人记载等资料。即以与中国有关者而论,近代以来来华的外交官、传教士、旅行家和所谓“探险家”等,从中国带回(有些实际上是掠夺)了大量的图书资料,著名的如英国图书馆(British Library)的敦煌文书和太平天国文书;另外形成了如英外交部和印度事务部的外交档案,各商业公司的商业档案,各教会团体在中国的传教记录,长期由英国人控制的中国海关的档案以及私人的回忆录、日记、书信、游记等等,保存了丰富的有关中国内政外交和社会政治生活的纪录。因此,英国成为各国学者特别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学者进行研究的“风水宝地”。

英国之所以吸引各国学者,不仅在于其图书资料的丰富,还在于其图书馆、档案馆利用上的便利。

首先,公共图书馆、档案馆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办阅览证是免费的,查阅资料也是免费的。办理证件和查阅资料的手续都很简便。办理证件时,先在电脑上填上个人的姓名、住址、证件号码、联系方式和查阅资料的范围,然后点击submit (提交),工作人员核实后就会立刻给你填发有期限的阅览证(英国图书馆是5年,英国档案馆是3年),这时你就可以进馆查阅资料了。馆内有传统卡片和电脑两种方式的索引,查出需要的图书资料的检索书号后,在电脑上填入、提交,一般20分钟左右就可以拿到你所要的书或档案,效率之高,常出乎我们的预料。馆内有宽敞的阅览空间,并有专门给使用电脑的读者设定的区域。为了方便阅读大开本图书,英国图书馆有专门的读书架,而英国档案馆为了阅读方便并保护档案,提供专门制作的斜面泡沫垫和蛇形镇纸及白色手套。

至于大学的图书馆,对自己的学生自然是免费的,可以在馆内读书,也可以借出。但是学校图书馆也对外开放,例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图书馆,师生员工的客人也可以办阅览证,临时阅览证免费,长期阅览证收少许费用;已经毕业的学生也可以办证,免费证件可以在馆内阅览但不能将书借出,要办可以借书的阅览证则要收费。

其次,工作人员业务熟练,态度热情。英国各图书馆、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都受过专门训练,他们业务精通,熟悉馆里的各种设施如何使用,知道什么图书资料应该到哪里去查找。更让人感到如坐春风的是他们热情的态度。图书馆、博物馆的服务承诺里都规定,读者有什么问题可以请工作人员帮忙,工作人员会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这绝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实实在在落在实际行动上的。笔者去英国国家档案馆(the Public Record Office,最近与Historical Manuscripts Commission历史手稿委员会合并, 改名为the National Archives)查阅英国外交部档案,办好证件后有专人带领进馆讲解该馆的使用方法,然后我去按照事先从外国学者的著作上抄录的档案分类号查找我需要的档案的目录,可是查不到,于是去找工作人员帮忙。接待我的是一个优雅的老太太,由于她门牙已经不全,说话有些跑风,而我的英语尤其听力又不够好,只好一边儿表示抱歉,一边儿一个劲儿地请她重复,她却一点儿也没有显得不耐烦,告诉我我抄的可能是旧分类号,应该去查另一个分类号,直到我表示已经弄明白后,她还不放心,干脆去帮我找到了我需要的目录,并告诉我有什么问题就去直接找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在这样的氛围里读书查资料,不能不让人感觉到舒服惬意,他们的确是为读者着想的。

再次,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最普通的是去馆内复制材料,自己动手,工作人员会给予帮助。国家档案馆允许拍照,读者可以用数码相机将所需的材料拍下来,这就使读者一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搜集较多的材料,二来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细嚼慢咽地消化材料。他们鼓励读者从其网站上查询有关的信息,然后在网上预订材料,届时去查阅,以节省时间。另外,读者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信函订购国家档案馆的材料,或复印,或复制缩微胶卷,通过银行账户付账,馆方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将复制好的材料寄给读者,免去了读者亲自往返之劳,特别适合外地的读者。复制材料当然是要收费的,而且价格不菲。

除了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和各大学、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外,还有众多的社区图书馆,在这类图书馆,只要你有合法的证件,就可以去阅览、借书。我一个做访问学者的朋友上小学的女儿从国内去伦敦探亲,以她有限的英语交流水平一个人去住处附近的社区图书馆就抱回来一摞书。事实上,社区图书馆是中小学生平时写作业时寻找参考书的主要去处。(刘悦斌)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