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人才关键在适用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一侧是笑脸迎客的弥勒佛,另一侧则是阴森严肃的韦陀。相传在很久以前,弥勒佛和韦陀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大方,所以来的香客非常多,但他整天嘻嘻哈哈,丢三落四,什么都不在乎,结果弄得寺庙入不敷出。韦陀虽然精明能干、心细如发,却过于严肃,成天阴着个脸,搞得香客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寺庙关门。佛祖发现这个问题后,采取的措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改革用人制度。把弥勒佛和韦陀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来客,由此香火大旺。而韦陀负责寺庙管理、账目登记。弥勒佛引来了无数香客,韦陀又铁面无私,锱铢必较,于是在他们的分工合作下,寺庙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在佛祖的眼里,没有废人,人人都是可用之才,关键看如何运用。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是这个道理。德国有一句名言,叫做“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财富”。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是不是人才,关键是看你把他放在什么位置上,让他去做什么事,只要他在这个位置上能够做好,能做出成绩来,他就是人才。如果不行,即使顶着再多的桂冠,他也不是人才。“适用”即人才,只有适应某个企业、某种环境、某个职位、某种文化的人才是人才。

某大企业老总对人才的理解印证了这一点。他认为,企业招聘员工,并不是一定要招最优秀的,关键是要招最合适的。不要说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有职称不一定工作称职,就算你既有高学历、高职称,又有真才实学,如果企业不需要,也是没有丝毫实质意义的。相反,即使你没有文凭或职称,却有一身本领,且企业又需要,你就应该毫不客气地说“我是人才”。比如,一家企业需要招聘一名熟练钳工,只要你活儿做得好,有没有文凭和职称一点也不重要。如果应聘者对钳工一窍不通,即使他有博士学历、教授职称,又有何用呢?所以,这位老总对人才的理解是:人才是那些能够把事情做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的人。当一个人的能力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正好相吻合的时候,这个人自然而然地就当上了人才。

当然,无论以何种方式破解 “人才是什么”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难题,如用职位、学历、薪酬、经验或创新来定义和衡量人才,总会存在一些片面性。因为人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人才工作更是复杂的。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标准。岗位不同,要求不同,人才的标准也就不同,在A单位是人才的,到B单位未必就是人才。人才有层次之分,不同层次的人才有不同的作用。由此看来,确立和贯彻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作者金文玲: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