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特别专题
 
  学习型社会需要环境建设  
 

近几年,关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政府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无论是建立学习型的城市或政府,都绝非像建广场、修马路、盖标志性大楼那么易于见效。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建立学习型社会,究竟应该从哪切入,也就是说,我们所建立的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很好研究的一个问题。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竞争力的基础;学习也是一个健康城市、健康社区乃至健康家庭的体魄;学习更是实现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

建立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认为,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社会一定要为公民学习提供最起码的环境和条件。

城市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普遍掀起了城市化建设的新高潮。据了解,目前关于城市发展的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不计其数;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定位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路也是各具千秋。但不知有哪个城市,在城市规划中,舍得在最好的地段,开发出一定的空间,为公众提供学习的场所,为城市或社区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惊人的进步。无论是大都市,还是中小城市,城市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甚至有“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的说法,暂且不说这种比喻是否恰当,但至少说明,我们的城市发展步伐相当的快。

那么,在城市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再看看我们的大中院校,是否随着城市的扩建,而得到了根本改善。校园建设是普遍好起来了,但学生自习场所仍然紧张。据《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几个教学楼的自习室,都座无虚席,校园自习室吃紧,让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成了“校外自习室”。由此,想起了我当年上大学时,就整天为去图书馆、阅览室找座位而伤脑筋的情景。有的时候,背着书包、拎着坐垫,转了一圈又一圈,竟找不到一个座位。那时社会上还没有麦当劳、肯德基那么好的“校外自习室”,我们只好在校园里,随便找个地方看看书。想不到,20年后的今天,城市面貌有了根本改观,大学特别像北京的这么有名的大学,依然遭遇我们当年的尴尬,真叫人费解。

相比之下,我在日本看到和感受到的却截然不同。

日本高校学生的学习条件是那么近乎完美,与我国同类高校比较简直就是奢侈。譬如,日本中央大学的图书馆里,阅览室不仅报刊品种数不胜数,而且整个阅览室大厅设计得非常宽敞、整洁、明亮,桌椅也十分舒适,既可以坐着看,也可以躺着看。到中午,甚至成为有些学生的躺椅。如果有本校的图书证,就可以随便出入庞大、浩瀚的书库,仿佛就是徜徉在书的海洋,此时此刻,即便是学富五车的人,也会自愧孤陋寡闻了。

日本城市规划对学校是那么的偏爱。日本国最缺的是土地,日本的学校却建设得十分大方,在日本,只要是场地大一点的,房子漂亮一点的,十有八九就是中小学校。

还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日本的许多社区,还免费提供市民学习交流的场所。如横滨市的“市民知识中心”,就坐落在市中心高档写字楼里,不仅交通十分方便,中心的建筑格局和室内装饰也比较考究,人一进去,既感到非常现代和舒适,又没有陌生、拘谨的感觉,好像就是在自己学校的阅览室。整个大厅分成大小不等的区域,每一个区域相对独立且设施完善。中心免费提供各种工具书,用完放回原处即可,还有自助投币饮料机等。我注意到,去的人中,大部分是外国人。白人、黑人、更多的是中国人和韩国人,多半是和日本人学习语言或非正式文化交流,也有日本人在那里学外语的。还有一帮人好像是在讨论什么,每人面前放着笔记本电脑,我看后感到十分惊羡,于是问到这里来,是不是需要什么证件,中国留学生告诉我,类似这样的知识中心、在日本到处都有,随便什么人,只要守规矩,都可以来,这里就是各国青年学生访亲会友、彼此交流的中心。

有人说,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吧。但我们毕竟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有国家图书馆、中国歌剧院和体育场等综合的现代文化设施。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普通市民对精神文化消费的基本需要。其中,提供广大市民物美价廉的服务环境和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不和日本攀比是对的,但总不能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今天,竟没有普通市民学习和交流的一席之地。假如像北京这样的都市,政府为市民提供几处公共的、不受身份限制的、免费的学习交流的环境,不仅可以大大推动北京市的学习型城市的创建,促进北京市市民素质的提高,而且,对提高北京市的竞争力,提升首都的文化底蕴和文明水准,无疑会有好处的。但愿我们的政府及规划部门,在城市建设中,也能对公民的学习环境建设,给予足够重视。 (作者刘志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