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社会综合
 
  重复建设根源探析 孙家驹  
 

重复建设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顽疾。为铲除这一顽疾,理论界作了多年刨根寻源的探究,但视点一直是集中在诸如“地方利益驱动”、“领导政绩考核”等体制原因上,而对它受到现行产业理论的影响,则似乎未作省察,这不能不是多年来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的一大不足。

重复建设的理论自慰

为什么近20年来,我国一浪接一浪地出现大规模的重复建设,虽付出了高昂代价,但其教训却难以吸取?我认为这既与一些长期未解决好的体制问题有关,也与人们对某些理论的误解有关,正是因为有可供自慰的理由,才使人们丧失了反省的自觉性。

初期的重复建设产生于兴起的乡镇企业和经济开发区,当时的舆论界是一片叫好声,说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但真理只要往前跨出一小步就要变成谬误,正是这种被误解了的“创造”、“特色”,使人们丧失了对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性客观规律的清醒认识。结果是除大城市周边及沿海地区合乎规律地兴起了一批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外,其它地区欲速不达,大多不了了之。

接踵而至的重复建设是彩电、冰箱等家电制造业和汽车、钢铁等生产线蜂拥而上,这时的舆论界虽然不再是一个声音,但没有重复建设就没有市场竞争,重复建设是市场调节经济不得不付出的成本,通过重复建设的激烈竞争,达到优胜劣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舆论,给人们以避免重复建设非不为也,是不能也的无奈和自慰,正是有了这种自慰的理由,使人们对规模经济、比较优势之类的要求只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因为“投资问题是企业的趋利行为”,“结构问题只能交给看不见的手去调节”。

在这种理论自慰中,各地“竞争”出了一个产业高度同构,并在“十五”期间又展开了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和工业、科技园区的重复建设,进一步加剧了产业同构。而且据悉,在各地对“十一五”规划支柱产业所作的方案中,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将被置于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人们现在似乎已认定,担心重复建设是不必要甚至是无意义的,因为人们对重复建设的认识,已不仅有感性的理由,而且有理论的依据,这就是: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只能按“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来选择。“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似乎已彻底使人们对重复建设感到心安理得了。

需求的收入弹性陷阱

自国外学者提出需求的收入弹性概念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界就把弹性大于1作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需求的收入弹性概念反映的是人均国民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对某一产品需求的变化,其计算公式为:

某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需求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

如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则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增加更快。

需求的收入弹性概念,仅仅是一个分析收入增长部分的需求倾向的工具,它虽然是产业选择时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现实中的需求增长率是以相应的供给增长为基础的,今天的科技水平和资源全球化配置机制,已使得供给能力的增长远远快于和大于现实需求的增长,如果只看需求的收入弹性,而不考虑供给增长,就必然要掉入重复建设的陷阱。

按需求的收入弹性公式计算,同一时段、同一市场、同一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是同一个结果,但提供该产品的则有千差万别的众多企业,即使供给已经大于需求,但需求的收入弹性仍可大于1,获利的企业已经很少,多数企业已难以为继,后来者还像飞蛾投火式的进入,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需求的收入弹性所导演的一幕幕重复建设悲壮画面。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近20年中我们依次经历了家用电器、住宅、汽车、电子信息等需求的快速增长,但相应的供给(生产)也一浪接一浪地蜂拥而上,供给的增长很快就超过了需求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企业间持续的你死我活的价格大战,结果是“幸存者”少,多数灰飞烟灭,巨大的社会劳动和物质资源付诸东流。

浪潮式的重复建设所导致的恶性竞争,使商品所有者的“惊险跳跃”更加凶险。由于前仆后继的过程连绵不绝,不仅被摔坏的所有者不计其数,并且还“殃及池鱼”,带来经济主体间三角债野火式蔓延和银行不良贷款直线式上升,形成剪不断理还乱、旧债未清新欠又增的恶性循环。人们痛心疾首地大声呼唤信用的回归,但信用的失落不仅与道德和法制建设有关,更与重复建设有关,只要现实中大量的投资无法按期回收,无法形成效益甚至直接打水漂,道德和法律就无能为力。浪潮式的重复建设如长期得不到遏止,就会积累金融风险和信用危机,从而对整个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创新产业选择理论

笔者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杂志2000年第8期《主导产业选择需要理论创新》一文中,对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提出质疑,指出这一“基准”不具有普适性,按照这一“基准”进行选择,当今世界各国各地都只能在重复建设的怪圈中恶性循环,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取代这一“基准”的新概念,这就是:

某产品社会需求局部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为:

某产品社会需求局部供给弹性=某产品的世界社会需求增长率/本地(或本国)之外的某产品供给增长率

计算结果如下:

①如弹性大于1,则表示为本地(或本国)这类产品的供给增长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②如分子为正数,分母为负数,得出小于0的负值,其意义同①;

③如分子、分母均为负数,得出的正值小于1,其意义同①;

凡是计算结果符合上述①②③种情况的,在理论上,都表示本地(或本国)某产业发展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凡是计算结果不符合上述①②③种情况的,在理论上,都是供给过剩的产业。

社会需求局部供给弹性概念,是一个全面考察需求和供给的概念,是一个产业选择的普适性概念,按其公式计算,各国、各地所得到的结果均不同,它显示的,正是本地(或本国)某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当然,仅按这个公式进行选择仍然不够,理性的选择还应包括对本地(或本国)比较优势的全面评估。 (作者系江西省委党校科研部主任)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