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社会综合
 
  在经济工作中用好辩证思维  
 

经济工作纷繁复杂、任务艰巨,各级领导干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必须努力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学会按唯物辩证法办事。做好当前的经济工作,尤其需要我们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

有激情、讲理性、重实效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中各种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显现,有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这就要求我们立足现实,开拓进取,做到有激情、讲理性、重实效,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激情,才能点燃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之火。一个人没有激情,必然懒懒散散,萎靡不振。加快经济发展,同样要有一种激情,面对落后,知耻后勇;面对挑战,迎难而上;面对机遇,抢先一步。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须解放思想会动脑筋,做到敢闯敢为敢担风险。必须坚决去掉那些与市场经济取向不一致、与改革开放要求不合拍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勇于突破条条框框,善于灵活掌握政策。要学会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经济的办法去破解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难题。讲理性,才能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有识无胆是空谈,有胆无识是蛮干。缺乏理性的激情,必然重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覆辙。恩格斯曾经郑重告诫我们: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这方面,我们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世间万物皆有规律,经济活动更是如此,必须深化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彻底改变“拍脑袋决策”的现象,坚决抑制急功近利的冲动。重实效,才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抓经济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重实际、重实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浮光掠影,贪大求洋;不表面风光,搞形式主义、搞样板工程,追求轰动效应。

抓大事、谋大局、重长远

在经济工作中运用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分析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做到抓大事、谋大局、重长远,从联系的总和、运动发展的大趋势上认识和把握事物。抓大事,就是要抓住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抓住对全局有决定性意义的中心工作和主要环节。抓大事,最重要的是突出重点,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在坚持“两点论”的基础上坚持“重点论”。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布局上,集中精力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只有经常装着经济建设中带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才能使我们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做一个头脑清醒的领导者。谋全局,就是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第一要务”。经济工作要讲全局,就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的效率与质量;就不能一味追求经济 发展指标,忽视资源、环境等对经济发展的可承载能力;更不能以GDP取代一切经济工作,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出多门,各搞一套,不允许存在损害全局利益的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重长远,就是要克服短期行为,保证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批评“杀鸡取卵”的荒唐行为,而在经济工作中,这种现象却比比皆是。一些领导干部为追求一时“政绩”,不顾现实可能,到处铺摊子,上项目,以致财力不堪重负。有的地方为了经济一时发展,不惜破坏环境,吃祖宗饭,断子孙路,造成生态失衡、灾害频繁。短期行为急功近利,违反客观规律,是事业发展之大忌,也是领导干部之大忌。

重民意、聚民力、致民富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路线,也是我们从事经济工作必须遵循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在经济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做到重民意、聚民力、致民富,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在经济建设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重民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以往出现在经济工作中的一些失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心中没有群众,决策不够民主,不注意听取基层的意见,习惯于眼睛朝“上”,靠“摸精神”吃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只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集中群众智慧,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才能找到破解经济发展各种难题的金钥匙。聚民力,坚持以民为本,不断激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真正的活力在民间,群众中蕴藏着发展经济的巨大潜能。如何发展地方经济,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职责就在于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在进一步激活民间发展经济的巨大潜能上有新突破,鼓励群众合法经营、大胆致富,放手让民营经济在地方经济中演主角、唱大戏。致民富,坚持群众第一,群众利益至上。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点,不与民争利,把“人民群众富不富”,作为考核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标准。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拥护不拥护”作为每一项改革措施出台的出发点。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提高教育、医疗水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作者黄渭高系江西省宜春市党校副校长)


 
   
打印本页
好友推荐
发表观点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