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社会综合
 
  莫将“等身”轻许人  
 

常在报刊上读到一些说作家著作等身的文章,不知等身何意?有的作家不过出了二三本书,也谓之“著作等身”。原以为是人品文品相当吧?但心中总不了然。于是,便留心“等身”的意蕴。

忽一日,见报尾有则“等身书”的小释,方知其意。“等身书”说的是宋代的贾黄中,他从小资质聪明,父亲每天早上要他站直。然后将书卷展开,量取与他身体一样长的篇幅,规定他一天念完。这个词后来衍变为“著作等身”,意为某人著作的书摞起来有身子一样高。

有文章还说:“著作等身”是简书时代的成语。用竹片书写的时代,不需多少竹片便可摞到身高,而今纸书时代,把书写到身高并非易事!有人粗略算过,以1.7米身高计,“等身”的书大约是4000多万字,平均每年写60万字,要写70年。即使从20岁写起,也得写到90岁,才能“著作等身”。据说,外国作家里,数巴尔扎克产量最高,大约写了 2000万字,累得他刚年过半百就与世长辞。2000万字,充其量“著作半身”吧!就我国而言,创著作最高纪录的恐怕就算小说家张恨水了。他一生写了约 3000万字的作品,摞起来也不过齐胸罢了。

有人主张:书不在多而在精,不在“等身”而在著作能否留传后世。曹雪芹的《红楼梦》不过数寸而已,却在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秋。老子的《道德经》,只有5000字,至今仍被世人推崇。而那些粗制滥造的文字,即使摞起来,能有作家身高,但不用很久便会烟消云散。

固然,“著作等身”是文字工作者的毕生追求。一个文明古国能有一个或更多“著作等身”的作家有什么不好?我们何尝不期望名符其实的“著作等身”的作家在华夏大地涌现?

问题是一些才入道不久的“作家”,自费出了几本书,就四处托人写些评论给自己贴上“著作等身”的标签,其实内容并无价值。这样的“等身”,有还不如无。哀哉“等身”!(彭怀仁)


 
   
打印本页
Email This Page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学习时报社  电子邮件: xxsb@263.net  电话: 86-10-6280513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