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家大局 思想理论 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学术思潮 科学技术 中外历史 干部教育
当代世界 参考文摘 社会观察 党的建设 文化教育 军事国防 文学艺术 社会综合
 
  传统节日的功能  
 

节日是文化认同的主要象征。

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维系所在。

充分动员民族文化的资源,更具有实实在在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刘晓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提议,在中国的传统节假日春节之外,将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增加为法定节假日。笔者以为,这一提议充分考虑了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特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节日来自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节日是时间流程中的一个节点,中国人的节日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人们依据气候的变化和节日的流程安排一年的劳作。节日是人类调节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在传统农业社会中,节日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的宗教意味逐渐淡化,节日的休闲娱乐功能越来越明显。同时,在一个民族国家共同体内部,节日也是文化认同的主要象征,比如巴西的狂欢节,西班牙的斗牛节,往往成为其他民族认识该民族的主要符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影响中国本土社会,西方一些颇具人性化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在年轻人当中流行开来,在传播媒介、商家的共同推动下,甚至开始影响到更高年龄段的人们。但是,许多中华民族自身的传统节日却变得越来越冷清,人们渐渐地淡忘了中国本土并不缺乏现代意味的传统节日,比如七夕节就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端午节期间中国南方各地的龙舟竞渡,万人空巷,争相观睹,应该是南方人民的狂欢节日,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思乡团聚节日等等。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不仅要主动地吸取西方优秀的先进文化,也不应该忘记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只有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维系所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并不仅仅只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在很多情况下,充分动员民族文化的资源,更具有实实在在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每年的清明节,香港居民争相从深圳罗湖口岸过关,为得是赶回大陆祭祖,长期实行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实际上也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重要符号,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增加中秋等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将在国家意志与民族认同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整合方式。


 
   
Print This Page
Email This Page
相关文章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 技术支持:人民网学习时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2004年3月25日)